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编辑:sx_wuqb

2013-12-11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下面这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希望大家喜欢!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一)美对苏的“冷战”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表现:①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②马歇尔计划(经济):a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b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③成立北约(军事):a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c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二)苏联的应对措施:

1、经济上——经互会的成立:

(1)时间、国家: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

(2)目的: 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军事上——成立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一)消极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

(1)德国分裂:

◆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2、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例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1)朝鲜战争:

①背景: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②概况: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③特点: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侵越战争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时间:1961年—1973年◆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3)在中国:“扶蒋反共”。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二)积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考点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欧共体: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1、联合原因: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联合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57年)

(3)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A内因: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B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结果(影响):

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的启示:(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①倡议国:南斯拉夫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③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a重要任务:在政治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b行动纲领:在经济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④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

(3)意义: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考点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1)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误区;(2)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 (3)根本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5)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2、含义: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

3、表现:

(1)东欧剧变:

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2)苏联解体:

1991年底,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影响: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1)美苏军备竞赛,削弱了美国,拖垮了苏联,这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2)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多极化,这是两极格局崩溃根本原因。(3)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崛起,也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是两极格局解体的重要因素。(4)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5)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6)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5、教训:(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极力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4、意义:(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结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不是很有意义呢?各位同学和老师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开拓思维,注重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威廉希尔app 伴你成长!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