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qb
2013-12-11
好多老师又要忙着为同学们写教案、备课。教案的制作需要清晰地思路,条理的章程,威廉希尔app 编辑了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欢迎老师们参考借鉴!
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1.历史条件:
A、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B、人心上:全国人民热烈拥护;C、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D、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时间标志:1949.10.1;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考点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创建: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49~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3)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激发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5)作用:调动民主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热情,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社会主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3)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949年《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2)史实——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之后,又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共5个省级自治区。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3:"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 “左”倾错误指导;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主要表现:公民基本权利遭到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刘少奇冤案;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3.教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深入持久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考点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法制建设——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79年开始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2.民主建设——重新召开各级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平反冤假错案——刘少奇平反;方针: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考点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背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形成过程:萌芽:1979《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初步形成:1981《叶九条》发表;正式提出: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1984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含义:“一个中国“是前提—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必须完整,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新思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的繁荣与稳定。
2.“一国两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时间:1997年7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促进了中国在统一大业上迈出了一大步;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1979 元旦;两岸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打破隔绝;汪辜会谈,两岸开始对话;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两岸民间交往,经济交流日益加强;连战访问大陆,两岸政治解冻。
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文化同源: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人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国际共识:《开罗宣言》、《联合国宪章》;一国两制:政策保障及港澳成功范例;综合国力:中国国力及国际地位提升;人民往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不利因素: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猖獗;国际的上反华势力的干涉.
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不是很有意义呢?各位同学和老师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开拓思维,注重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威廉希尔app 伴你成长!标签:高三历史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