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qb
2013-12-11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希望大家喜欢!
考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依据: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
(2)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
内容
|
含义
|
意义
|
“另起炉灶”
|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
“一边倒”
|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
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3)相互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①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②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内容(成果):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④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③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④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谈到的“求同存异” “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⑤意义: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b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考点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恢复:
3、意义:(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考点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过程:(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考点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1、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国家的安全战略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②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③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科学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制定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不是很有意义呢?各位同学和老师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开拓思维,注重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威廉希尔app 伴你成长!标签:高三历史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