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9-01
4.苏联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的确立(课件显示)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斯大林模式在东欧确立,对其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又存在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积极意义:初步改变丁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消极影响: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逐渐束缚了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它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教师指出:战后初期,亚洲也有一些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道路。过渡到下—课题。
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课件显示)
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课件显示)
这—课题的内容,结合教材小字,理清线索即可。
课件打出如下内容:
(1)1911年,外蒙古脱离清政府,宣告自治。
(2)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3)1945年2月,雅尔塔密约关于“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予维持”的规定。
(4)1946年1月,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5)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已由一个畜牧业国转变为农业工业国。
(6)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完成了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2.朝鲜的分裂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出现朝鲜地图画面,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北纬38度线的位置。
教师讲解:二战后期,苏联百万红军于1945年8月9日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同时向日本占领的朝鲜北部进发。其时,美国正在进行太平洋战争,唯恐整个半岛由苏联单独占领,于次日提出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以北由苏联占领并接受日本投降,以南由美军负责。半个月内,苏军在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武装配合下,迅速解放了朝鲜北部全部地方,并遵照美苏军队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撤回到三八线以北。而美军未发一枪一弹,于日本签订投降书后的9月8日开始派兵在朝鲜南部登陆。1948年8月,在美国的导演下,南朝鲜举行“选举”,通过“宪法”,建立了“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73岁的亲美人物李承晚担任了总统之职。9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运行课件:显示金日成和李承晚人物图片。放映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影视资料,美军进入朝鲜南部的影视资料。
3.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与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显示胡志明人物图片,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群众大会上宣读《独立宣言》图片。
教师讲解:二战后期,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后,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下,发动“八月革命”,推翻了阮氏王朝的末代皇帝保大,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根据战时盟国协议,中国国民党军队开进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接受日军投降;英军则进入越南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法国拒绝承认越南独立,企图重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945年9月23日,在英国支持下,法国殖民军占领西贡,并立即着手恢复殖民政权。越南南部人民抗法战争开始。越南人民进行了长达9年的抗战,1954年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线为界,越南北方获得解放。
建议:如课堂允许可放映有关奠边府战役的影像资料,然后教师作介绍: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指挥下取得的抗法斗争决定性胜利。1953年冬至1954年春,越南军民在全国各战场取得一系列胜利,解放了西北区广大城镇。法国侵略军为挽回败局,于1953年11月,以大量伞兵占领奠边府,作为进犯解放区的据点,并在该地集结重兵把守。同年12月,越南人民军发动攻势,解放了莱州并包围了奠边府。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军向奠边府发起攻击,经过55昼夜的战斗,于5月7日解放奠边府,全歼守敌16000余人,活捉法军司令戴卡斯特利,拔除了法国殖民军在西北部的最后堡垒,全部解放了北半部国土,扭转了整个印度支那的战局。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课件显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课件显示)
课件打出材料:
材料1 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说:“新中国的出现对于世界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于中国接壤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有重大影响。”
材料2 毛泽东说:“自从伟大的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世界上人民胜利的局面就确定了,现在则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成立而使这个局面发展和巩固了。”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叙述,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1)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个占世界人口l/4的大国加入社会主义体系,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3)中国革命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再次显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有哪些?学生答: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包括苏联,东欧的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和蒙古等。(教师插问:为什么没有南斯拉夫?留下疑惑,给下面教学埋下伏笔。)(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在当时有何意义?学生答: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3)社会主义阵营是怎样瓦解的?此点由教师讲解:1965年3月土~5日,召开了苏共一手操纵的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莫斯科会议,这次会议原计划有26国共产党参加,结果有19个党参加,7个国家的党拒绝参加。这个会议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必须服从它的需要,甚至不惜损害以至牺牲别国的主权和利益以维护苏联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正当的民族利益,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最后教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中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上,都有许多有待解决和需要探索的问题,这样50~80年代社会主义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为讲授下一节课内容作铺垫。
第二课时
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课件显示)
1.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苏共“二十大”召开的背景: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879~1953年)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动高层官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这些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共“二十大”。
会议概况:(1)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2)大会还听取了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
运行课件:显示赫鲁晓夫人物图片。
教师详细介绍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1956年2月24日夜晚11点半,会议闭幕后,赫鲁晓夫突然发出通知,要参加大会的代表回到克里姆林宫去听报告,他从午夜起到25日凌晨,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会后,秘密报告内容向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了传达,接着又传达到所有工厂、机关干部、商业部门以及其他组织的全体党员,最后传达到了党外的所有人群,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秘密报告没有在苏联国内正式公开出版。5月,法国人声称他们弄到秘密报告手抄本全文,并在《法兰西晚报》上发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5月末,美国情报局从华沙搞到它的全文。6月4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把这个报告公之于众。美国驻苏大使在6月中旬的一个宴会上,直接向赫鲁晓夫进行探问,虽未明确答复,但他们感到确有这个秘密报告。美国《纽约时报》于1956年了月5日发表了报告全文,这样,秘密报告便以各种文字传遍全世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中没有对斯大林进行全面评价,只是列举了斯大林滥用职权和违反法制的种种表现,着重揭露了斯大林在加年代大清洗运动中和卫国战争初期所犯的许多严重错误,但他对问题的分析肤浅,把这些错误全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如斯大林的“不良性格”(“粗暴而放肆的性格”),“心胸狭窄、残忍”等。
这个秘密报告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在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1956年3月17日晚,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现在全世界都在议论,我们也要议论。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美国统治集团把苏共领导大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叫嚷要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作为武器来摧毁共产党运动的威望和影响”,并且乘机鼓吹促进苏联的“和平演变”。
会议的影响:会后苏联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二十大过后,出于赫鲁晓夫的主动,组织了约百来个专门委员会,对各劳改营和流放点的所有政治犯进行重新审查。这样从“1956年至1957年间七八百万人获释回家。另有五六百万人死后恢复名誉。”大规模政治恐怖及与之相伴的劳改营体系从此在苏联完全成为过去。
2.赫鲁晓夫的改革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问如下问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学生答:在经济领域,特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的措施。
教师深入讲解: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改革的重点也在农业。赫鲁晓夫以农业专家自居,为提高粮食产量发动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他还提出苏联农业的出路在于畜牧业发展的观点。他说:“不能离开畜牧业问题来看粮食问题。”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新的饲料资源——玉米,提出要在1960年使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要求白俄罗斯某个集体农庄每公顷土地上的收入达到2500卢布,即高出于该农庄计划的5倍多。赫鲁晓夫以极大的热情,频繁会见各地方领导人,与他们谈话,向他们施加压力。就连他政治方面的对手莫洛托夫也承认:“赫鲁晓夫跑了很多地方,他经常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他本人经常呆在庄稼汉中间,在这方面对他是无可指责的,他的优点恰恰在这方面。”农业的丰收为取消义务交售制奠定了基础。义务交售制是根据斯大林的“贡税论”,从1953年以来开始实行的,它成为阻碍苏联农业发展、使苏联农业陷入慢性危机的重要原因。赫鲁晓夫认识到这一问题。从1953年起,农业产品交售制逐渐被取消。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国家调整农业部门的收购制度,提高农产晶收购价格;鼓励农庄庄员和职工发展个人副业;改革农庄计划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合并集体农庄,将力量薄弱的农庄变为国营农场。为了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赫鲁晓夫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消灭“一块土地两个主人”的现象。机器拖拉机站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耕种的却是集体农庄的土地。主要的生产工具由机器拖拉机站掌握,生产活动成果的责任制则完全由集体农庄承担,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集体农庄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958年4月18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定:自1958年起,把农业机械自由地卖给集体农庄,农庄可分2—3年还清贷款。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研究和管理,赫鲁晓夫还决定把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从城市搬到农村等。
(2)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学生答: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教师深人讲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决心是大的,有些措施也是很有效的,但为什么会失败呢?教材上讲他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上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如他在改革中不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助长了浮夸风。1958年苏联粮食大丰收,赫鲁晓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出苏联在“3~4年内在人均肉类、牛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美国。”其实,当时美国人均每年消费肉类96公斤,苏联只有36公斤,差得很远。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讨好赫鲁晓夫,采取虚报、浮夸等办法,助长了浮夸风。梁赞州1958年卖给国家肉类4.8万吨,却许诺1959年卖给国家15万吨,,为了完成该计划,,一是杀种畜,二是花钱从外地买,然后再以1/3或l/4的价格卖给国家,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1960年当地农业生产一筹莫展,新的保证成为泡影,言过其实的州长饮弹自杀。还有瞎指挥,—刀切,决策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如开垦荒地,不注意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改组拖拉机站本是件好事,但一窝蜂起,操之过急,产生了不少消极后果等。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显示勃列日涅夫人物照片、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等历史图片。然后教师讲解: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在苏联历史上执政了18年(1964~1982年11月去世)。他执政的18年,是苏联历史上军事力量最强大、苏联真正成为超级大国的时期。这是一个内政外交上既有改革与发展,也有停滞和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缓和与对话,也有对抗和争夺的矛盾时期,该时期是苏联兴亡史上非常关键,而学术界研究甚为薄弱的时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问:
(1)教材上讲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学生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标签:高二历史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