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编辑:sx_wuqb

2013-12-09

好多老师又要忙着为同学们写教案、备课。教案的制作需要清晰地思路,条理的章程,威廉希尔app 编辑了高一历史教案: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欢迎老师们参考借鉴!

【单元内容分析】

两汉到南北朝的历史将近800年(公元前202--589年),其中两汉的统一长达400多年,而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中又体现出分分合合和分中有合的特色,并最终走向新的"大一统"。这一阶段的历史主要反映了:汉承秦制,革除前朝痹症,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着名的强国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本单元涉及: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西汉前后200多年,前期的60、70年,经过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本课从"汉承秦制"、"布衣将相之局"、"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的三目中突出这一时代特色,一是体现汉承秦制的特色,即在革除前朝痹症之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二是布衣将相之局是西汉建朝的一大特色,同时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三是突出西汉初期汲取秦亡的教训,采取清净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形成"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时代为西汉的强盛时期,本课以"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的盛世"三目内容反映了这段历史。汉武帝时代的强盛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形成"内朝"、创设刺史、消除郡国,加强皇帝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儒表法里"的统治思想;经济上发达的农业生产,处于当时世界前列;边疆上三打匈奴、开拓西域、管辖各疆,致使疆域辽阔,从而达到了"有为"的统治,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东汉是刘秀继王莽"新"朝之后而重建的汉王朝,本课的"光武中兴"和"东汉的衰败"二目从一"兴"一"衰"中突出了东汉历史的特征。"光武中兴"在于刘秀采用"柔道"治理天下,实行简政安民的措施和文教治国的方略,呈现"中兴"的重振局面;"东汉的衰败"又与刘秀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的日渐膨胀有关,致使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最终演变为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名存实亡。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从东汉后期的群雄割据到三国分立,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课二目突出了这一重点。东汉末期军阀割据称雄的混战局面,先是曹操以其雄才大略统一了北方,却又在其后的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三国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促使区域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南北对峙的300年,使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本课的"北朝与南朝"和"民族融合"二目,呈现出这一历史阶段既是战乱频繁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时代特征。南朝相对于北朝比较安定,是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发的主要时期;孝文帝的改革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 知道从两汉到南北朝分合的历史演进;知道汉承秦制的基本内容;理解"清静无为"与文景之治对西汉强盛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强盛的历史地位;知道光武中兴的基本概况;知道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知道三国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理解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观察地图和插图,比较分析历史现象;阅读历史文献和材料,提取历史信息;依据文字内容,设计图表;运用材料综合史料和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依据相关论点撰写历史小论文。

2. 知道观察图表、文献阅读等获取历史材料的常用途径和方法,学会获取历史信息(西汉、三国疆域,东汉豪强地主田庄,民族融合的情景等);掌握或运用以原因与结果、相同与不同等范畴,分析、比较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掌握或运用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角度以及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秦皇汉武)与历史事件(西汉王朝、三国分立);初步掌握或运用在不同场合,以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式(治天下与安天下的关系、民族融合的方式作用)。

3. 对国家强盛的历史作用和国际影响的自豪感激发;对分立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的认识;对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在相互学习与交流融合中共同创立的认同。

【单元教学建议】

1. 教学重点

(1)从两汉到南北朝分合的演进轨迹

(2)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历史地位

(3)汉武帝的"有为"与西汉的强盛

(4)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5)北方民族的互化与融合

2. 内容解析

(1)从两汉到南北朝分合的演进轨迹

两汉到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大一统和大分裂时期,前后长达800年。两汉的大一统显示了汉代国力的强盛,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又使国家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大一统"和"大分裂"的极端反差,即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也有演变的过程,经济上的土地兼并和政治上的豪强势力最终导致了东汉的分崩离析;三国鼎立和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同时也呈现出分中有合的趋势,其中,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北方民族的融合,又为新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掌握从两汉到南北朝分合的演进轨迹,才能全面把握这一单元的历史脉络。

(2)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历史地位

两汉初期都吸取了秦末和王莽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采取"清净无为"和"休养生息"的政策,致使西汉出现 "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经济恢复及发展,社会安定和统一的景象。"文景之治"促使汉武帝的强盛,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而"光武中兴"的局面仅维持了两代,随即便渐显衰颓的迹象。这与西汉王朝的"布衣将相之局"和东汉"豪强大族势力"有关,又与西汉初期的土地重新分配和东汉的土地兼并未解决有关,也与西汉汉武帝的中央集权和东汉章帝后小皇帝的大权旁落有关。全面剖析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历史地位,是两汉历史强盛以及趋向衰弱的关键。

(3)汉武帝的"有为"与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时代的强盛,是与西汉初期60、70年的"清净无为"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关,汉初为汉武帝奠定了"汉承秦制"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文景之治"的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局面;而汉武帝本人的"有为",更显现出西汉的强盛。其"有为"体现在,政治方面的加强皇帝集权,形成"内朝"、创设刺史、消除王国;思想方面的独尊儒术及其"儒表法里",建立太学、选拔官吏,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民族关系的解除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开拓西域边疆、管辖周遍地区。由此,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凸显大汉的强盛,是为重点。

(4)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移的走势。夏、商、周至秦汉黄河流域处于经济重心。时中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居高,而东南沿海和西南山地社会经济较为落后。魏晋南北朝由于北方战乱,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南迁,解决劳动力的匮乏、并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经验,促进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促使中原文化的传播南移。三国鼎立局势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皆运用政权的力量,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东晋南朝时期进一步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并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我国形成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南流高潮,因而也是经济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

(5)北方民族的互化与融合

秦汉大一统后,中原的农业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基本上以长城为界线,分隔成两个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体系。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往往是牵动中原政治文化变局的推手,也是无形中促进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由北而南的要素。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融合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北方游牧民族或以和平交流或以暴力冲突与中原地区的汉族进行融合,推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他们认同并接收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其典范。另外民间游牧民族与汉族混杂在中原地区,生产形式和生活方式也渐受中原文化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同时,汉族也广泛吸收了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如生活方面的衣、食、住等的变化都反映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高一历史教案: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是不是很有意义呢?各位同学和老师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开拓思维,注重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威廉希尔app 伴你成长!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