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二教案:城市化案例

编辑:sx_mengxiang

2014-11-08

高二地理必修二教学:城市化案例是人教版本的,所以传授人教版城市化教学知识的老师,值得参考一下。下面是高二地理必修二教案:城市化案例具体的详情: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 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 2、课件展示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 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3、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判断和补充。 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题目二: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D) A.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 B.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C.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 D.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 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

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上就是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的高二地理必修二教案:城市化案例,不知道是否是您想要的辅导资料,更多尽在威廉希尔app ~

相关推荐

高中高二地理旅游规划教案 

高二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word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