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编辑:

2014-06-23

工业化

与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快,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0%;企业形式多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 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4%;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0%;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镇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

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 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

科技教

育水平 较高 较低

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

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8、南方和北方

①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a)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②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b)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红壤、砖红壤

件 农业产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产业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交通运输 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高

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人地关系

9、西部大开发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b)

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有人口约3.6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6%。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三个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意义:⑴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⑵有利于东、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⑶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⑷有利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改变生态环境,为全国特别是东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10、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b)

成效与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

1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经济合作

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b)

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c)

⑴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引水向北,途经鄂、豫、冀、苏、鲁、津、京7个省市,供水至华北、西北地区。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作为主干线进入天津。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东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开渠输水,途经郑州、石家庄,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生态环境。

【拓展提示】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⑵西气东输工程:主体工程是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出发,由西向东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终点到上海市。沿途将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并跨越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全长4000多千米。工程总投资预计高达1200亿元,输气量最终达到200亿立方米/年。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沿线的河南省、安徽省等供应天然气。

【拓展提示】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可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⑶西电东送

北通道: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水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

南通道: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并以开发贵州等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地区送电。

【拓展提示】西电东送的意义:可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为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并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

③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及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地理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要评估工程对涉及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对不利的影响要采取工程或技术手段加以克服。

南水北调:输出区可能出现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输入区获得水资源,改善当地水文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北方地区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西气东输:输出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和综合使用,改善产业结构,但管道的建设易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输入区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西电东送:输出区加快电力开发和输电线路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水电站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火力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输入区获得充足的电力供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12、产业转移

①我国产业转移到基本特点(b)

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因环境、资源问题,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

中国台湾企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IT)产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

②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

产业转移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区域产业发展在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阶段以后,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才可能逐步减轻。

【拓展提示】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次转移 第二次转移

时间 改革开放初 20世纪90年代

转移方向 由香港向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转向邻近地区

转移产业 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转移原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参与国际分工 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

产业结构优化

对环境影响 环境污染加重 环境质量好转

总结: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在威廉希尔app 学习愉快。

小编推荐

高二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