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wh867 > 高中会考复习资料 > 地理

17年广东高中会考地理复习知识点(高二学生必看)

编辑:

2016-12-30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城市

1、 分析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2)

(1) 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 人口增长模式和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高低,高低高(发展中国家,印度)、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

(3) 底和高的分界值:0.1%,0.01‰。

2、 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1)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发生变化。

3、 运用所给实例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

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印巴分治穆斯林迁移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

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非洲大旱难民,灾害难民,图瓦卢举国搬迁

4、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5、 差别: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6、 说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7、用所给实例说明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

8、结合城市地域结构的相关理论,用实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

城市等级: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9、用所给城市的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城市化: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等级:低——高 服务范围:小——大 服务种类:少——多 服务级别:低——高 相互距离:近——远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③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④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低,不宜过快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 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及产生问题:气候——热岛效应;河流——破坏原有河网系统,积水;生态——“三废”,各种“气水声光电”污染 对人文地理环境影响:

好:土地利用——农转建设用地;产业结构——非农业,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促进;信息增强;文化发展

问题:交通拥堵、就业困难、住房困难、地价贵

10、用所给的资料,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3)

(1)地域文化对人口:有不同的生育观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风格不同

第二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 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

(1)自然因素:光热、水源、地形、土壤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育种、机械、化肥农药、保鲜和冷藏技术)

2、运用所给实例,说明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2)

昆明花卉——气候;农民扩大减小某作物种植——市场;某两地耕作制度的不同——热量;茶的种植——土壤;

3、归纳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条件。(3)

?

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 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形成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形:地势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3)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 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美、澳、阿根廷、南非

(2)形成条件:★自然: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形:地区平坦,草场广阔

★社会经济:技术

(3)特点:专业化、商业化、区域化、生产规模大

? 混合农业:牲畜和谷物(1)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

(2)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说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

(1)自然因素:能源、原料、土地、水源、气候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技术、劳动力(廉价)、人才

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劳力和技术:劳动密集型工业靠近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

发达的地方。

(3)环境:工业布局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5、运用所给实例,说明其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2)

(1)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原料产地,如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 如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如瓶装饮料业、啤酒、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如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5)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如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6、归纳该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3)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提高经济效益)

集聚的效益(作用):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节约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中间能源运输消耗)、技术信息交流协作、保护环境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3)传统工业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3)优化环境

(4)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7、运用所给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

(2)工业:

8、说出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

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通信等

9、结合实例,在生产活动中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3)

10、比较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特点,说明其重要性。(3)

?

?

? 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11、运用所给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的影响。(3)

(1)聚落空间形态:交通线的变化发展会带动城市的发展(石家庄);聚落形态沿交通干线拓展(株洲市);交通方式的变化(新兴、衰落),会带动空间形态的变化。(嘉兴)

(2)商业网点布局: 交通便利,有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三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1)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3)

(1) 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

污染

(2) 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1)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

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结合实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2)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说出区域的含义。(1)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方法不同,区域不同。

(2)区域特征:①区域内部有一致性,湿润地区降水800mm。

②区域有一定边界、面积、形状。边界的明确:行政区,边界模糊:干湿地。

2、比较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说明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

4、结合所给区域材料,分析比较该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3)

5、说明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

(1)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劳动力因素(高素质、廉价)。

标签:地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