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09-14
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直接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演艺术的成果而形成的元杂剧一有其特定的体制,是我国戏曲史上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元杂剧在结构方面,基本形式是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每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加在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但不能放在末尾。有时由于剧情的需要,可以使用两个楔子,也有的全本不用楔子.每本戏的最后都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八句的对句简要概括全剧的敌事情节,并用正书最后的一句诗作为全剧的题目在乐曲的组合方面,都用北曲,每一折戏用一套曲,即同一宫调内的套曲,押同一个韵,联套次序有一定规律,伴奏以弦乐为主。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已具有唱、念、做、打的表演特点,角色也有了细密的分工,剧中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来和正旦扮演,男、女配角由冲末、贴旦扮演,此外还有扮老人的李老、扮老妇人的卜儿、扮小孩子的徕儿等各种角色,每一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到底,只有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在舞台表演上,演员除了演唱以外,还有科白。科是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有定场白、背白、旁白、带白等,而且必须先白后唱,这也是杂剧的定格。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成就突出,对后世戏曲和文学有深远影响,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 救风尘》 《 望江亭》 和王实甫的《 西厢记》 等。
6、元末、明清时期
元末出现了南戏,它是当时流行在浙东沿海一带的杂剧,它吸收了各种民间词调演唱故事及北方杂剧的长处发展而来一般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从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逐步展开情节,并经过种种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南戏称一场为一出每出都有下场诗。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自我介绍的长白,叫做定场白。曲词的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和尾声。这是从元末明初到清中叶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后人用以区别于杂剧的传奇戏。
7、近代
地方戏曲日趋繁盛,唱腔更加丰富,剧目更加丰富并且有一大批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到北京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京剧到了近代,再经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努力,京剧得到更好的发展,并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标签:学习方法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