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学习 > 文言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注释中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

编辑:

2016-03-17

(三)字形上的区别

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存在着造字相承的关系。绝大多数的古今字都是以古字为基础,增加或改换偏旁(一般是增加或改换形符、保留声符)而造的新字,如知智、景影、昏婚、取娶、免娩等。加上意符,主要是从视觉上区别于古字,而古字和今字的共同部分仍然是古字。

通假字就不同,它的本字和借字之间不存在造字相承的关系,多数本字和借字在形体上毫无共同之处。如蚤早、要邀、有又等。有的通假字在本字和借字的字形上虽然存在着相同的部分,如距拒、措错等,但共同部分都有各自原有的声符,意符不仅相去甚远,而且也都是各自原有的。

(四)功能上的区别

从功能上看,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存在着“造字”和“用字”的区别。古今字属于造字法范畴。古今字的产生与发展,同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都有联系,尤其表意成分作用最大。因为大多数今字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改变形符而产生的新字,直接影响到汉字数量的增加。可以说,古今字的产生是一种简易的造字方法。

通假字属于用字法范畴。因为不管通假字使用的范围多广,次数多频繁,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增加汉字的数量,也不影响汉字形体与意义的发展。它只是对具有音同或音近的特点的字的运用而已。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古今字与通假字可以从时间、意义、字形、功能四个方

面去辨析。笔者就以上观点对高中《语文》[10]文言文注释中的古今字、通假字进行辨析,发现在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大多数是严格的。大凡通假字,注释都用“通”来标明,大凡古今字,都用“同”来标明。但注释中仍然存在着混淆的古今字、通假字。

四、辨析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混淆的古今字、通假字

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共有111个。其中,以“×通×”注释的通假字有75个,占总数的68%;以“×同×”注释的古今字有21个,占总数的19%;以“×通×”注释的古今字有5个,占总数的6%;以“×同×”注释的古今字有3个,占总数的3%;以“×通×”注释的特殊用字1个,占总数的1%;以“×通×”和“×同×”均注释过的字有3个,占总数的3%。

(一)以“×通×”注释的古今字

1、共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86页注释25)

课文注释:“共,通‘供’,供给。”按:《说文》:“共,同也。”《古代汉语词典》中“共”有3 个读音:①ɡònɡ②ɡōnɡ③ɡǒnɡ。其中“ ②ɡōnɡ”有3 个义项:1)供给、供应。后作“供”,《汉书·王莽传下》:“共酒食,具资用。”2) 通“恭”,3)古地名。《说文》:“供,设也。从人共声。一曰供给。”《古代汉语词典》:“供ɡōnɡ”,①供给,供应。②通“恭”。“共”是个多音多义字,“供”只承担了“共”的部分义项,二字产生时间有先后,词义有包容,读音相同,据此,“共”、“供”为古今字。从字形上看,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而成,存在着造字相承的关系,亦可判定它们是古今字。

2、说悦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87页注释2)

课文注释:“说,通‘悦’”。按:《说文》:“说,说释也。从言兑声。一曰谈说。”先秦两汉古籍中,表示愉悦义,“说”、“悦”并用。《说文》不收“悦”字。《说文解字群经正字》:“《汉书》一部,凡读为悦之字,皆作‘说’”。《国语·周语》韦昭注:“说,古悦字。”据此,“说”、“悦”为古今字。就构形而言,“说”从言兑声,“悦”从心兑声,均为形声字,其区别就在于意符不同,有话说出来则心悦,故改变“说”的意符使之从心,字义更加明了。说与悦是一对古今字。

3、知智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87页注释9)

课文注释:“知,通‘智’。”按:《说文解字注笺》于“知”下“笺曰:‘智慧,即知识之引伸,故古祗作知。’”又于“智”下“笺曰:智慧者,即知识之谓也。古书多以知为智。”故在表示知识、智慧意义上,“知”和“智”应为古今字。

4、景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高中语文第二册94页注释2)

课文注释:“景,通‘影’”。影子的“影”,古写作“景”。《说文》:“景,光也。”段注:“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光如镜,故谓之景。”《广雅》云:“‘晷柱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旁始加彡,音‘於景反。’”由此可知,景早于影出现,影是从景中分化出来的代表阴影义的分化字。从字形上看,它们属于在古字基础上增加偏旁的那类古今字。

5、直值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高中语文第四册169页注释10)

课文注释:“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直,通‘值’”。按:把“直”当作是“值”的通假字是错误的。“直”的本义是“正”、“直”,同“歪”、“曲”相对,引申双方正面相对,相遇也为“直”。再引申为物与价钱相当、相对等,这便是“直”的“价值”、“价钱”义。《说文》:“价,物直也”。段玉裁注:“古字例以直为值。”《战国策·齐三》:“像床之直千金。”《汉书·食货志》:“增减其贾直。”此义直到唐代前只用“直”不用“值”。

“值”的本义是措置、安放。《说文》:“值,措也。”且《说文》中“值”、“置”、“措”互训,可证三字同义,皆措置义。因后代多用“置”表措置义,“值”才通借为“直”表价值义。由上可知:“值”并非价值义之本字,它的价值义的产生远远迟于“直”字,“直”与“值”在“价值”义上存在着先后相承的关系。故“直”与“值”不是通假关系而是同音假借构成的一对古今字。教材注释“直,通‘值’”是欠妥当的。

(二)以“×同×”注释的通假字

1、辩辨

“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高中语文第一册108页注释5)

课文注释:“‘辩,同‘辨’”。按:古时“辩”与“辨”互为假借。①“辨”假借为“辩”,治理,辩论,巧于言辞。《说文》:“辩,治也。”《礼记·王制》:“论辨然后使之。”《庄子·齐物论》:“既使吾与若辨矣”。“辨,一作‘辩’”。②“辩”假借为“辨”,辨别、分别。《说文》:“辨,判分也。”《礼记·乐礼》:“男女无辩则乱。”《校勘记》:“《文选》辩作辨。辩,理也。辨,别也。经典通用。”由此可知,“辩”和“辨”在时间上是共时关系,在字形上亦无造字上的相承关系,且两者的互换运用并没有增加汉字的数量。故,“辩”和“辨”是一对通假字。

2、帅率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藩。”(《勾践灭吴》高中语文第一册89页注释26)

课文注释:“帅,同‘率’”。按:“帅”、“率”古通用。阮元《经籍籑诂》:“古文帅皆作率。”《仪礼·聘礼》:“帅大夫以入。”郑玄注:“古文帅为率。”《荀子·富国》:“将率不能则兵弱。”又“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孟子·万章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南面而朝之。”《史记·乐书》:“将率之士。”《索隐》王肃注作“将帅”。

由此可知:在时间上,“帅”和“率”是在同一历史时间通用的,不存在先后关系,是共时的;在字形上,“帅”和“率”毫无相似之处,不存在造字的相承关系;在功能上,两者的运用是属于互相通假,并未因此而产生新的汉字,对汉字的总体数量没有影响。故,“帅”和“率”是一对通假字。

3、颁斑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第一册103页注释5)

课文注释:“颁,同‘斑’”。按:古时在“头发花白”的义项上“颁”、“斑”通用。《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礼记·祭义》:“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汉书·食货志》作“颁白”。由此可知:“颁”和“斑”是在先秦时期就是通用的,不存在母字与分化字的关系;在字形上,它们没有相同的部分,也就不存在造字的相承关系;在功能上,两者的运用是属于互相通假,并未因此而产生新的汉字,对汉字的总体数量没有影响。故,“颁”和“斑”在“头发花白”这一义项上是一对通假字。

(三)特殊用字

课本中有些既非通假关系又非古今字,但教材仍将其归为通假字,如:倍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高中语文第二册97页注释11)

课文注释:“倍德:忘恩。倍,通‘背’”。按:《说文》:“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即本义为:“背叛、违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倍奸齐盟。”孔颖达疏:“倍,即背也。违背奸犯齐同之盟。”《礼记·大学》:“上恤孤而民不倍。”郑玄注:“民不倍,不相倍弃也。”是以“倍”字虽有“背叛”之义,并非从“背”假借而来,而是其本字本用。

至于“背”,本义为“脊梁”,将士交战之时若以背示人,则为叛逃之征,由此引申出“背叛”的意思。这就是说,“倍”有“背叛”义,“背”也有“背叛”义,其得义各有不同,彼此虽可同义,但并无假借、引申等关系。故“倍”和“背”的既非通假关系又非是古今字。教材注释“倍,通‘背’”是欠妥当的。

(四)同一字在不同课文注释用字不同

1、反返

“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高中语文第一册95页注释6)课文注释:“反,同‘返’”。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齐人有一妻一妾》高中语文第五册163页注释5)课文注释:“反,通‘返’”。

两处注释用字不同。按:返回的“返”,古写作“反”。《说文》虽收有“返”字,并解释为“还也”。但《说文通训定声》认为“经典多以反为之。”《诗经》中无“返”字,返回义都写作“反”。如《鄘风·载驰》:“不能旋反。”《卫风·氓》:“不思其反。”《左传》、《论语》、《孟子》等书均无“返”字,返回义也写作“反”。故“返”字是后起字。

从字形上看,“返”以古字“反”为基础,增加意符而成,存在着造字相承的关系。故而可以判定“反”和“返”是一对古今字,应该用“×同×”来注释它们。

2、已矣

“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86页注释12)课文注释:“已,同‘矣’”。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种树郭橐驼传》高中语文第二册118页注释26)课文注释:“已,通‘矣’”。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高中语文第五册157页注释6)课文注释:“已,通‘矣’”。

同一字,同一用法,课文注释用语不同。按:《说文》:“矣,语已辞也。”《秦本纪》:“往无及已。”《苏秦传》:“则齐可亡已。”在字形上,“已”和“矣”毫无关联,更说不上有造字相承的联系,故而,“已”和“矣”是一对通假字。“已”通“矣”,用于句末表肯定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或“啦”。

3、网罔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齐桓晋文之事》高中语文第五册157页注释8)课文注释:“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这里是陷害的意思。”

“及罪至罔加。”(《报任安书》高中语文第六册94页注释1)课文注释:“罔,同‘网’”。同一字,不同课文,注释用语不同。

按:在《现代汉语小词典》中,“网”有五个义项:①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②像网的东西;③像网一样的组织或系统;④用网捕捉;⑤像网似的笼罩着[11]。而“罔”有两个义项:①蒙蔽;②没有。由此可知,“网”和“罔”没有意义上的关联,仅仅存在着语音上的相似,故二者为通假字,应用“×通×”注释。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分辨古今字和通假字要把握四方面:1、从字形上看,通假字之间的形符无继承关系,而古今字大多通过增减或改换形符而成。2、从时间上看,古今字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差异,而通假字不存在。3、从字义上看,古今字中古字与今字的字义有一定的联系,而通假字无。4、从功能上看,古今字的产生直接增加了汉字的数量,而通假字的产生不增加汉字的数量,也不影响汉字形体与意义的发展。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2016高中语文文言整理

2016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标签:文言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