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wy
2012-10-30
本文主要是为高中学生提供的“品味诗中的虫”文学参考资料,对充实高中学生文学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下面请看具体内容:
读古诗,听虫鸣—品味诗中的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的蟋蟀。蟋蟀,属于直翅目蟋蟀科,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唐代以后题咏蟋蟀的诗歌越发多起来。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文人雅士对蟋蟀的鸣声又有着独特的感受,白居易的“惜渠止解能催织,不识穷檐机轴空”,杨万里的“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陆游的“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都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苛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读来令人悲愤。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的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的蝉。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常见有鸣蝉和寒蝉。鸣蝉俗名知了,古称蜩,在夏天出现,鸣声粗犷亮。寒蝉在深秋时节鸣叫,又称秋蝉。
蝉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的“夏”形似蝉。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蝉形的文饰,《诗经》中也有“仲夏之月,小暑蝉始鸣”“五月鸣蜩”等诗句。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的质量。“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蝉》),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诗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蝉是弱质昆虫,有不少天敌,正如曹植《蝉赋》中云:“苦黄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劲斧,毒蜘蛛之网罟,惧虫草之袭予,有翩翩之狡童,运微粘而我缠。”特别是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的螽斯。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穷冬无大雪,三月无阴雨。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一日父生子,三日子如父,四日子复生,五日孙见祖”(蒋廷锡《螽斯》),诗人在这里用螽斯的多而能食对贪官进行了尖刻的讽刺。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明宫史》中就有记载,以螽斯命名宫门,希望皇帝借此感触动物的生机,多生后代。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的莎鸡。莎鸡,属于直翅目螽斯科,也称络纬,最早见于《诗经·七月》:“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和蟋蟀一样,也是寄托人们孤独失意、思乡怀旧等各种情绪的悲秋之虫。“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秋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表达了年华已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之情。“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悲啼的络纬、井阑、秋霜、竹簟、孤灯、窗帏、月亮等意象组合起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莎鸡的叫声犹如纺车的转动声,所以又称纺织娘。“络纬不停声,从昏直到明。不成一丝缕,徒负织作名。蜘蛛声寂寂,吐丝复自织。织网网飞虫,飞虫足充饥。事在人为不在声,思之令人三叹息”(张弼《络纬词》),在络纬"“不停声”和蜘蛛“寂寂”的对比中,阐发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讽刺了只作口头文章的现象。
相关推荐:
以上就是本网站给您推荐的“品味诗中的虫”文学参考资料,如果想学习更多文学知识,请关注威廉希尔app 高中频道
标签:文言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