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学习 > 文言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编辑:

2012-08-24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单句)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整个句子也就成了复句了。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标签:文言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