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13
12.比较下边每组里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互动媒体对文学的冲击
21世纪最令人觉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形态的改变,将是“文学”(艺术)与“电动玩具”(或称“互动媒体”),以及“脑波阅读”科技的结合。
“互动媒体”的普及,将是继电视之后,传播形式新一波最具震撼性的突破。互动媒体与文学(艺术)结合之后,对文学作品最大的冲击就是,使作品的开放性获得空前的延展。也就是说,作品情节不再只是单线的发展,而会变成具有多重,甚至无限的选择性。另外,“模拟现实”的技术也将使作品与读者关系产生新的形态:读者将不再只是在“读”或“看”作品,而是直接“处”在作品的世界之中。
“脑波阅读”的科技则会使作家对“有意识”以外的领域产生高度兴趣。作家除了用“有意识”写作之外,也会再次如超现实主义者一样,从梦、记忆等“有意识”以外的意识活动汲取灵感。科技发展到能把这些精神状态(脑波)直接显像的时候,作品中“有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织,将会展现出一种目前无法想象的奇诡风格。而作家对“自动写作”的重新借重,也是可以预期的。
在历史上,科技对人类生活形态的改革,一再使人类对环境与自我的认知产生重大的改变。连带也使文艺的内涵以及读者的“欣赏方式”产生大幅的改变。在21世纪更是如此。彼时,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将可以使人足不出户而不虞匮乏,而“模拟现实”以及“脑波阅读”的科技,更将相当程度使人耽溺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扩大。其必然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关系将进一步的疏离,达到一种二十世纪无法想象的地步。另
一方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则会强制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使人与他人的界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泯灭。于是,在疏离与丧失自我的双重压力之下,人类既会产生对外接触的强烈渴望,也会不时想要逃离人群。因此,文学作品开放性的另一个意义将是,读者不但可以透过“作品”与作者取得某种联系,还可以经“作品”与其他读者接触。而“接触”的意义则不只是读者可以如目前某些电视节目的观众一样,围绕着各式“作品”形成“观众俱乐部”。更重要的是,从未谋面的他们能同时相约“进入”作品,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而产生恍如真实的来往。于是,文学作品遂同时既是“接触”的媒介,也是“逃遁”的管道。
科技对人类的另一个冲击是对人类身外世界的改造。高科技中介之下的二十一世纪的生活,将使人们与自然的关系益加疏远。因此,对自然的乡愁在文学作品中会再度成为重要的母题。其结果是,与神秘主义有关的文学与文化活动也会加速发展,并且与科幻文类形成某种辩证关系。
13.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的开放性表现的一项是
A.作品的情节具有多重,甚至无限的选择性。
B.作品的结构从表层的凌乱到深层的和谐。
C.可以让读者透过“作品”与作者取得某种联系。
D.读者可以经“作品”与其他读者接触。
14.以下不属于文学与“脑波阅读”的结合所产生的结果的一项是
A.作家的兴趣和创作灵感会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产生。
B.作家不再满足于梦、记忆等“有意识”领域里的写作。
C.作家会重新借重“自动写作”。
D.出现超现实主义的奇诡风格的文学作品。
15.对原文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冲击很大,但不大会改变文艺的内涵。
B.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的发展,其必然的结果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从未谋面的他们能同时相约‘进入’作品”,这里的“他们”指读者和作者。
D.文学作品成为“逃遁”的管道,是因为人受到丧失自我的压力。
16.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的母题也会不断地变化。
B.像《侏罗纪公园》这样用科技制造神话的作品会大量出现。
C.作家对作品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必须超出一般传播媒介的水准。
D.读者不再“读”或“看”作品,而是直接“处”在作品的世界之中。
参考答案
一、1.A 2.A 3.B 4.C 5.D 6.D
二、(一)7.作者想否定白居易的方法,说自己的看法。
8.从外壳说起为了照应全文首段的壳为红缯。
9.打比方;用比喻修辞构成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0.荔枝的颜色。
11.写荔枝的品种特别多。
(二)13.B 14.B 15.D 16.D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及答案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高一语文同步练习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高中频道!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