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高一下学期语文必修三劝学同步练习

编辑:

2014-10-15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古义: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②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与“真”相对。③古义:蟹腿。今义:跪下。④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指黄金。

 

4.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木直中绳,

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名词作状语,每日。②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③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二、虚词

1.焉盘盘焉,囷囷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于善假于物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5.之锲而舍之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点拨

 1.兼

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兼词,在哪里/语气助词,可以不译/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2.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3.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4.特指代词,表……的人或物/助词,表停顿,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代词,它/助词,不译/凑足音节,不译

 

三、句式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_____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非……也,表示否定判断。2.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3.“寒于水”即“于水寒”,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4.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5.定语后置。

 

四、名句积累

1.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五、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

 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

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劝学》的说理性很强,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论道,而是巧妙设喻,显示出“鲜”“活”的特点,你能说一下吗?

点拨

 “鲜”,是说比喻的内容通俗明了,毫无陈腐的学究气。荀子善于发掘生活的宝藏,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形象的生活化的比喻之中,连类比物,启迪思考,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如文章开始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都来自生活,充满了智慧。

 

“活”,是说比喻的形式多样。有的正面切入,直陈观点,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反面迂回,论证道理,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同类并列,反复强调,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有的正反对照,蕴涵深意,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的单独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领会,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全文比喻众多,变化多姿,毫无罗列重复之感,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弘,说理流畅,内容形式和谐统一。

4.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点拨

 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一、中心主旨

本文围绕“学不

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借鉴。

 

二、写作特色

1.排比句式。

《劝学》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文章第4段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这样的排比句式既富有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还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2.对比手法。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三、结构图解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