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编辑:

2016-04-22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遗憾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

C.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使……逃走

D.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    诚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和“名冠诸侯不虚”的一组是(     )(3分)

A.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            公子乃谢夫人去

B.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C.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D.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魏公子听说有两个隐士,一个藏身于赌徒中,一个藏身在酒店里,就想见见他们。可这两个人躲起来,不愿见面,但公子还是找到他们,一见如故,相处得很融洽。

B.面对平原君的鄙视,魏公子用 假装要离开赵国的办法迫使平原君很快向他道歉并坚决挽留;除此之外,魏公子还特别能借题发挥,善于宣传自己,以致天下有本事的人都纷纷前去投奔。

C.毛公、薛公的成功劝谏,最终成就了魏公子忠君报国的美名,同时也充分说明魏公子“仁而下士”赢得了人才的忠诚。

D.魏公子最后被免去上将军一职,一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太厉害,二是因为魏王的不信任。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分)

(3)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3分)

(4)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3分)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3、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     )(5分)

A.赖大的儿子赖尚荣在贾府的帮助下被选出来做了州县官,连摆了三日酒,贾母等人到赖大家里做客。正巧柳湘莲也来了,薛蟠误认为他是风月子弟,一直想勾到手,于是出言轻佻。柳湘莲觉得受了侮辱, 但他不动声色,把薛蟠约到北门外头桥上见面。薛蟠兴冲冲地赶到,却挨了柳湘莲一顿打。

B.刘姥姥 第二次进贾府,贾母设宴。刘姥姥喝了许多酒,吃了油腻食物,大泻一阵后,晕乎乎地走到宝玉的卧房,看到精美的床帐,便歪身睡倒,酒气散了一屋子。宝玉知道后也没有生气,只是叫袭人收拾妥当。

C.秦可卿去世,偏偏尤氏又生病,贾珍为无人料理丧事而发愁。贾琏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贾珍忙问:“是谁?”贾琏推荐了王熙凤,贾珍听了喜不自禁。

D.宝玉挨打,宝钗送来了丸药,软语劝慰“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竟让宝玉暂时忘记了疼痛。宝钗走后,黛玉来看他,万般言语无从说出,只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表达了胸中无限丘壑。

E.探春理家时,发现了贾府管理的弊端。于是,她和宝钗等商量决定先免掉头油脂粉钱,然后把园子中的花草、果木、稻田等交给专人管理。

14、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黛玉因何来到贾府?宝黛初次相见有何感觉?两人见面的情景如何?请简述。

(2)“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红楼梦》)这段话是谁说的?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段话?

答:选做(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5、(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2分)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4分)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考试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 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6、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划线句子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B.文中两次写到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生怕弄坏木笛,自己就没有乐器了。

C.“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明了小孩子们具有民族精神,可许多大人反而不记得这段历史,有批判意味。

D.朱丹最后被乐团正式录取,启示我们具有高超的技艺和把握机遇是非常重要的。

E、本文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17、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五、作文(70分)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责任,小至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大到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请以“责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