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精编

编辑:

2016-04-22

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A项,“精萃”应为“精粹”;B项,“赔理道歉”应为“赔礼道歉”;D项,“元霄节”应为“元宵节”。

5.D  A项,“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贬义词,感情色彩误用。B项,“瓜田李下”一词源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用来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属望文生义。C项,“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属望文生义。D项,“奔走呼号”,一边奔跑,一边喊叫,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符合语境。

6.C  A项,不合逻辑,误用否定词,删掉“切忌”或“不要”;B项,搭配不当,“解决了”改为“防止”;D项,成分赘余,删去“的行为”。

7.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原文是“极可能源自……”;C项,“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错误,原文为“从春秋到西汉,……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错误,原文为“东汉中期后”;D项,“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文无据,属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而未提及“儒家的认识”。

8.C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项,原文为“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

9.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东汉中期后,……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文中博累棋“曾经盛行一时”;C项,“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D项,“只要……就”推断绝对化。

10.D(会:聚合)

11.C(①句是赞颂李士谦遵循古人的遗风,②句是说李士谦躬行节俭。)

12.B(每到社祭日,李氏家族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13.(10分)

⑴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马上(就)叫家僮放了小偷。(给分点:“执”“ 慰谕”“ 义”“ 相”“ 遽”5分)

⑵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被搁置不予理会,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立了石碑。(给分点:“条”“ 行状”“ 诣”“ 寝”“ 于”5分)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14(1)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4分)

(2)运用了虚实结合和映衬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相互烘托、映衬。)(2分)

情感: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渴望归隐的迫切心情。(4分)

15.略

16.“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17.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5分)

答: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

1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6分)

答:①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②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19.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②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③“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20.荻花瑟瑟  明月绕船(4分)     解析:此题的关键在“暗风吹雨”的对应结构

21.例一:坚持不懈的点滴积累方能出成果。 例二:量变到一定程度总会产生质变。(4分)

22.作文:略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下册)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