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四期末测试卷16

编辑:

2014-10-15

四、(2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12分)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 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由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县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石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1.用作者的话说,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分)

12.作者认为“推”字更符合贾岛原诗的意境,理由是什么?(限40字以内)(4分)

13.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2分)

14.苏轼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2分)

15.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不符的两项是(      )(     )(2分)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排斥联想。

C.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6分)

柳侯祠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分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撬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结果,他又一次被一纸诏书发送到比永州更远的柳州。

屈原自没于汩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汩罗江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业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于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柳宗元不断地引发着后人苦苦思索。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

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下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录自《文化苦旅》,有删节)

16.“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在全文的表达中起什么作用?(4分)

17.“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意在评价什么?(2分)

18.为什么作者说“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6分)

19.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作者用“俄国的西伯利亚”来衬托当时柳州环境的极度荒凉。

B.作者认为只有经历如柳宗元般的人生磨砺才会取得如其的文学成就。

C.在文章中,作者既有对时代的抨击又有对柳宗元多元性格的辩证分析和评价。

D.“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是说那种孤独和宁静成就了他文学的辉煌。

E.“中国,太寂寞”是说中国封建时代的特有环境给诸如柳宗元这样的人以更多思考人生的机会。

五、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境由心造”,现代人说“跟着感觉走”,总之,每个人时时处处都会有心情故事。请以“心情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心情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或者表现你的一种心情体验,或者抒发你的某种情感。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2分 × 5)

1.A(错误的有:溘然长辞  隽永  掎角之势   空当)

2.C  (A骄—娇,B像—相,D鹊—雀)

3.C

4.D   (A缺少主语,B“尽管…但…”运用不妥,C句式杂糅)

5.B (契诃夫是俄国人,《啊,船长,我的船长》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作品)

二、(17分)

6.D(顾:看到)(2分)

7.A(名词动用,其他项为“名词活用为状语”)(2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