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月考检测卷6

编辑:

2014-10-15

常为诸侯雄 (         )

而身为禽者(          )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          )

19.用“/”为下列语句断句:(4分)

二 世 受 之 因 而 不 改 暴 虐 以 重 祸 子 婴 孤 立 无 亲 危 弱 无 辅

20.翻译:(9分)

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全文,分析秦国最终灭亡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材料一:2009年5月12日下午,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这个举世震惊的危难时刻过去整整一年之际,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隆重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深切思念,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

材料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这是地震发生以来主流媒体的宣传主题。是啊,我们好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万众一心。从捐款捐物、绿丝带到全国哀悼日,全中国13亿人生活中好像只存在一件事情: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市场经济下因物质利益诱惑冲蚀而缺失的人文素养,被汶川地震生生地揪扯出来,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斗志,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得到回归。

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2009年重庆一中高2011级月考(本部)

语 文 试 题 答 案 2009.5

1.B (A项中“妪”应为四声,“逦”应为三声;C项中“龋”应为三声,“瞥”应为一声,        “缫”的读音应为sāo;D项中“霾”应为mái,“飧”应为sūn)

2.B (A项中应为“提纲挈领”,C项中应为“卑躬屈膝”、“寒暄客套”,D项中应为“锱     铢必较”、“喜上眉梢”)

3.D (会见,一般适用于普通人之间的见面,书面语用的也比较多;会晤,主要是指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见面,比较正式的场合,一般用于官场。淡泊:不追求名利,作动词用。淡薄:不浓密,不深刻,不强烈,作形容词用。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连词;即使/也:表假设关系连词。)

4.B (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指人; 耳提面命:用在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此处恰当; 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多用作贬义)

5.A (B项句子成分残缺;C项“围绕”和“以……为中心”杂糅;D项“传达贯彻”与“问题”搭配不当)

6.B (A项问号改为句号。C项原句为: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D项中去掉“即”字。)

7. D (A项中“李贺”应改为“李商隐”;B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

五柳先生;C项中,韩愈应是反对辞藻华丽以及受字句和声律约束。)

8.C  ③⑤代蒯通;⑥代“鹿”,即帝位,政权;⑦代“天下精锐”。

9.A  “然”是形容词,对,正确。

10.D  A.“是”:代词,这;B.“固”是副词,本来;C.“若”是代词,第二人称“你”;D.前面的“顾”是连词,表转折,不过,只是;后面的“顾”,动词,回头看。

11.B  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12.D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

13.B

14.B  不是“自己上书辞掉了太史令职务”,而是“自他从太史令职位上离任后”

15 (1)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3)戍守边疆的士卒呐喊,函谷关被攻占,楚人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焦土。

16.(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1分)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通过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的形象描写,表达了作者谪居永州之后,落寞、寂寥的心境。(3分)

17.

1.官盛则近谀 2.或师焉   或不焉 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弃掷逦迤5.眄庭柯以怡颜6.我为鱼肉7.虽趣舍万殊8.任重而道远9.熟读深思子自知10.大仲马   茶花女11.呼啸山庄

18. (3分)雄:称雄        禽:同“擒”,捉住          雍蔽:阻塞,蒙蔽。

19. 二 世 受 之/ 因 而 不 改/ 暴 虐 以 重 祸 /子 婴 孤 立 无 亲/ 危 弱 无 辅

20.(9分)

(1)难道(秦国历代国君)代代贤明吗?是它的地理形势所在才这样的。

(2)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3)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

21.(3分)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致使终身不悟。又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则雍蔽而伤国,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参考译文:

刘邦平定陈豨的军队凯旋后,回到洛阳,得知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他死时说了什么?”

吕后说:“韩信说他后悔没听蒯通的话。”

刘邦说:“(蒯通)这人是齐国的舌辩之士。”

于是诏令齐国抓了蒯通。蒯通带到后,刘邦问:“是你教唆淮阴候谋反的?”

蒯通回答:”对,我本来劝过他。小子不听我的话,所以让自己在这里被杀。如果那小子当初用了我的计策,陛下又怎么能杀得了他?”

刘邦愤怒地说:“把他扔鼎里煮了!”

蒯通说:“哎呀!冤枉啊,煮我!”

刘邦说:“你教唆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蒯通说:“秦朝纲纪崩摧,国势衰微,崤山以东形势大乱,异姓的人纷纷崛起,英雄俊杰像乌鸦一样集中起来。秦丢掉了它的鹿(暗指政权),天下人都在追这只逃跑的鹿,聪明机灵腿脚灵活的人才会先抓到这鹿。舜的狗冲着尧狂吠,并不是尧不仁义,而是因为仁义的尧不是这狗的主人。在这时,我只知道韩信,不知道还有个陛下您。况且,那时天下磨快武器,拿着利剑,想干成陛下您所干这样的事业的英雄太多了,只是能力达不到罢了。您又能把他们全都扔进鼎里煮了吗?”

刘邦说:“放了他。”

于是赦免了蒯通的罪。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职位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参考译文: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山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未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了必修3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月考检测卷,供大家参考。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