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月考检测卷3

编辑:

2014-10-15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邢人如恐不胜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非我也,兵也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可以无饥矣                    请以战喻

B、数罟不入洿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弃甲曳兵而走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无罪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蓄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课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共26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下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16分)

(1)、《蜀道难》中写蜀山之高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月,分别是:“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_”;“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如何四纪为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回答1—4题。(共28分)

胡 杨 仰 止

中巴车在浩瀚的戈壁滩奔驰,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际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色彩。深褐是遍地的砾石,暗红是高低错落的红柳,灰黄是起伏流动的沙丘。那一片片的浅绿呢?请教身边的文友——啊,是胡杨!

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一片胡杨林。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

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他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族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树干的树皮纵裂,呈灰白色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胡杨林深处,我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他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鹊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景,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空间。

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的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细想起来,胡杨的奉献何止是“一生”?她经历的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怀着肃穆与景仰,文友们又开始了新的旅程。我的目光依然搜寻着车窗外远远近近的胡杨。忽然我惊异地发现,视野中时常与胡杨同时出现的是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只是房屋显得有些低矮,也没有炊烟、鸡鸣、犬吠。新疆的文友告诉我说:“那不是村庄,是少数民族的墓地。”茫茫大漠的十几天行程中,我所见到的这样的墓地——准确地说应该叫墓群,实在比村庄还要多,与绿洲、河流、帐篷、牛群、羊群一直,构成了戈壁滩亮丽的风景。各民族长眠于地下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活剧,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拼搏过,燃烧过,奉献过,因此活着的人才精心维护着这些墓群,作为缅怀列祖列宗的一种方式。

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在荒凉的戈壁之上,我还碰到过十分眼熟的馒头一样的墓群,那就是生产建设兵团【注】的“十三连”。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戏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十三连”是清一色的土坟,没有鲜花,没有装饰物,只有周围几株胡杨静静地陪伴着他们。坟前一块简陋的木牌,写着亡人的名字和他们遥远的家乡:河南、上海、天津、山东……

天空中有苍鹰在盘旋,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所、拱北、敖包,是“十三连”。它们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止,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下了,他的生命还在大地的深层中延续着……

【注】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15、开头描写浩瀚戈壁滩的独特景观,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描写了胡杨的哪些特点?试根据三、四两段的内容,作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胡杨,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坟墓?(5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