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18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 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 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 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6.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提示:关键信息在第一段。
参考答案:①父母亲戚的关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融化成了生活的血肉。③悲欢离合的家史种在了心坎里。④邻里乡情彼此了然。
7.作者在第二段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提示:关键信息在第二段。概括时要注意对象和目的。
参考答案:(1)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2)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8.本文第三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行为。请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提示: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 “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
参考答案:(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
(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这样写既回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句所用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依据。
提示:文章第一段“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这一切”,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D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
答案:AC
标签:高一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