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

编辑:

2013-05-09

3.认真体会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①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景象?

答:

②“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答:

③后两句没有写人,你可以想象得出人在这里的生活情景吗?

答:

能级三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前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答:

3.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

4.后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

5.对诗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无车马喧“这是一种反差式描述——明明住在人多的地方,本该车水马龙;然而竟没有车马的喧闹,足见诗人在选择房宅时专门选在偏远之地的良苦用心。

B.“心远地自偏”这句诗颇含哲理,尤其“心远”二字,乃全诗“诗眼”,它充分展现出诗人远离尘世,超脱现实的心境。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千古绝唱。读者的审美感受是:诗人似乎无意作诗,而诗情画意自然流泻而出,让人愉悦。

D.“欲辨已忘言”,对于人生的真正含义,本想辨别一番,然而,竟忘了如何运用语言加以表达。可见此时此地的情、境、人早已融合而物我同化了。

(二)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完成后面的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解释:兴( ) 理( ) 荷( ) 但( )

7.这首诗如同口语,清新质朴,抒写了诗人 。

8.“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

五 自主探究指导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2、通过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同学们能循着步骤,鉴赏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能级一

1.C 2.D 3.D 4.B 5.A 6.C. 7.A 8.C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