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编辑:sx_xingt

2013-01-28

【摘要】鉴于大家对自考考务考籍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供大家参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3-01-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新闻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把握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新闻写作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正视历史,正确理解法西斯的罪恶,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西斯的罪恶; 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

2.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掌握新闻写作技巧,学会新闻写作。

三、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策略

图文情景创设法

取镜采景法

导学法

强调对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些见证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图片和文字,烘托气氛,让学生先动情,为课文讲解奠定感情基调,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课题与作者

1、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他被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他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 ,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本文则在1960年获得美国新闻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

2、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高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整体感知——动情

以带问默读的方式进行整体感知。

主导问题: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记者为什么还要去报道,这个题目取得好不好?

明确:① “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②“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③取得好,充满悬念的否定句,以欲情故纵之笔引起读者兴趣。

2、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是怎样感受到的?

明确:恐怖、惨绝人寰。在作者描写的游客惊恐、害怕的表情中感受到的。

(四)课文赏析——动心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赏析课文:精巧的视角、精彩的细节、精炼的语言。

1、精巧的视角

选取一篇普通的短新闻,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它的写作视角。

新华社电 昨晚十点,北京新华路中段一家KTV发生特大火灾,造成6人死亡,12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较严重。目前,还不清楚火灾原因,警方正在全力调查。

明确:写作视角是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陈述。但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多见于新闻写作。也就是客观报道。

然后再与本文的写作视角进行对比。

明确:本文的写作视角很特别,不同于以往新闻的写作视角,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之上还有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突破零度写作的传统模式。

弄清了写作视角后再来看看这种独特写作视角下的具体内容,采用取镜采景法,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摄影师,自己去抓拍镜头,体会作者的感情,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表情,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②拥挤的囚犯宿舍——“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③遇难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④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2、精彩的细节描写

课文的细节描写渗入了作者浓烈的情感,也是独特写作视角的深入体现,采用导学法。

①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

②在这里作者突出的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暖和地微笑着”,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

明确: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

③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这样写有悲上加悲的效果。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实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3.精炼的语言

这则新闻开头和结尾的语言如散文诗般的优美,新闻主体的语言又不乏反讽和凝练,此处采用导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首先引导学生品味如诗般的语言:

在布热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

这里居然

阳光明媚暖和

一行行白杨树

婆娑起舞

在大门四周的草地上

儿童在追逐游戏

在布热金卡

本来不该有

阳光照耀

不该有

光亮

不该有

碧绿的草地

不该有

孩子们的嬉笑

在奥斯维辛

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

阳光明媚

绿树成阴

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精炼的语言。

①“参观者默默的迈着步子”,仔细揣摩“默默”二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参观者的心情十分沉重

② “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注视着参观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故意把视点颠倒,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

③仔细体会“够了”二字的情感并说说它简而味永的作用。

明确: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情感:对受难者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分子的痛恨;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愿,这二字可谓简而味永。

(五)课文总结

首先学生试总结课文的主题。

明确:①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②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③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老师再总结课文。

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提醒大家要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

(六) 布置作业——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观察身边的新鲜事,写一则短新闻。

2、课后观看一部反映奥斯维辛的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并写观后感作为本周的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精巧的视角——突破零度写作

精彩的细节——以情入景

精炼的语言——优美、凝练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高中的同学也即将进入一系列的寒假春节,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更多频道:

威廉希尔app 高中频道      高中咨询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