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1-18
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著名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对该学者的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的作用
B.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根本上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C.辛亥革命的任务仅仅是挽救民族危亡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诉求
近代史一份史料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对此材料的评述正确的是
A.这份史料出台标志着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崩溃
B.南中各省倡议指的是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建立了共和制度
C.北方诸将的主体是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阀,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成果
D.清政府的理性,基本实现了“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的目标
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辛亥革命期间,六国领事馆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此照会表明列强
A.对辛亥革命持中立立场 B.希望维护中国的和平稳定
C.力图维持清王朝的统治 D.竭力扶植新的代理人上台
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B.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 D.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中国同盟会领导和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然而同盟会在执政的3个月中出现了缺乏严格的组织,漠视民众,争夺权势,腐化堕落,丧失革命理想等现象。”这些现象中能够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的是
A.执政的社会基础薄弱 B.同盟会失去革命领导核心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同盟会丧失革命的先进性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文写道:“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士兵)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材料主要说明了
A.辛亥革命是一种民众的联合 B.辛亥革命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D.辛亥革命与民众没有关系
1912年2月,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英租界签订《清室优待条例》,保证了清帝退位后的相关待遇,这一协议的达成有利于
A.南京临时政府获得列强承认 B.袁世凯掌控清廷军政大权
C.革命党人排除旧官僚的干扰 D.迅速结束辛亥革命后动荡局势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检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清政府腐朽无能
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D.袁世凯复辟帝制
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此联讽刺的是
A.孙中山 B.袁世凯 C.段祺瑞 D.黎元洪
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A.外国列强占领北京和扶植傀儡政权 B.“预备立宪”实行和皇族内阁建立
C.民权平等的体现和民初政局的混乱 D.帝制的倾覆和社会习俗的变革
1913年6月《民主报》载:“前次大革命之后,元气凋丧,民力疲极,并力恢复,犹虞不及,庸能再受莫大之损失乎?且社会心理,莫不翘首企踵以渴望太平之隆盛,一闻变起,心惊胆裂,寝食为之不宁,较诸前次革命时,闻兵变而色然以喜者,盖大相悬绝者矣。夫人民之厌敌既如此,则尚有谁敢为戎首,轻心发难乎?发难之后,谁肯附从之乎?此我国之无二次革命之余地可知。”这段材料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人人心 B.二次革命缺乏坚实群众基础
C.袁世凯政权有广泛社会基础 D.国民党迅速分化、力量涣散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推翻皇帝和贵族专制政权的是湖北军政府
B.军阀官僚统治指广东革命政府
C.结束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统治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D.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指北洋军阀政府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辛亥革命期末练习题,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历史同步练习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