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z_niuqun
2015-05-22
高中历史学习,我们除了要学习历史知识外,还要为考试做准备,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5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模拟试题,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全卷满分必修100分,选修120分。其中1一38题全体学生必做;39、40题选修学生必做,必修学生不做。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 一个英文字 母代号涂在答题卡上。
1.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A.夏朝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2.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从该诗中你能得到关于唐代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耕畜 B.以家庭为单位从 事生产和生活
C.生 产产品主要用于市场交换 D.男耕女织,手工业与农业结合
3.右图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著名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图片,该鼎是下列
哪个朝代铸造的?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4.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你认为诗句中描写的应是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彩瓷
5.有一关于西汉历史的电视剧,一些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里。下列关于该剧有关西汉“市”的场景,哪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况
A.“市”的四周建有高大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白天定时开关
6.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
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商业特区
7.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本专门介绍这种商业活动变化的书籍,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书名
A.《东京城的辉煌》B.《西京城的衰落》 C.《汴河两岸好风光》 D.《坊墙去除利工商》
8.据《阅世篇》载:“(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挟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充分反映了
① 明末上海商业的发达 ②当时入市的富商巨贾拥有雄厚资金
③ 商人的地位贵如王侯 ④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中介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1页(共8页)
9.“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
①专业市镇发展 ②区域分工加强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出现 B.唐朝政府严格管理经商人员和市场
C.明朝时期,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清朝前期,完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1.“洋布、洋纱、洋花边、 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该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崇拜洋货风气盛行 B.织工、铁匠被迫改行经营农业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洋货盛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12.1866年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俱用华人”,但其自身的技术力量薄弱,“发动机系英国造”。后来,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发昌机器厂的发展历程说明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快捷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C.中国民族工业 经营管理混乱 D.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外国支持
13.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始终受到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行不通
③它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源泉
④它始终受到政府的阻碍和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关于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A.钢铁机械制造业发展显著 B.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时间长
C.最大的新式企业是纺织业 D.民族资本超过了外国资本
15.右图是中国近代一张火柴的商标。其设计最能反映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
B.中国近代轻工业发展较快
C.抵制洋货运动的坚强决心
D.“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
16.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 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 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17.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统计资料( 1872 一 1913 年)
该材料不能够说明
A .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已经出现官僚资本 B .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C.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D .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2页(共8页)
18.“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业,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胜利后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文中所言压迫榨取者主要是指
A.外国资本主义 B.封建专制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闭关锁国政策
19.右图为中国近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其主要文字表述为:“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
从该广告词中你所能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洋烟开始传入中国
B.大力倡导使用国货
C.中国出现了最早的香烟广告
D.洋货垄断中国局面彻底改变
20.1983年12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的棉布生产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②中国当时已经全面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
③中国已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 调配资源的做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在一个多年废弃不用的大宅院的大门上,上面的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写于
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
2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B.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C.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很大成就
D.1966—1976年的“文革”,严重干扰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23.“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走人民公社化道路 B.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2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现阶段,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 .放权让利 B .政企分开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推行公司制度
26.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开发开放上海的浦东 B.中国加入WTO
C.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大连等城市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3页(共8页)
27.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有的是
A.见面握手,互称“同志” B.中西餐并行
C.男多留长辫,女多缠足 D.举行西式婚礼
28.下列图中人物的哪一服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 B C D
29.《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C.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30.下列选项中,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互联网 B.报纸 C.广播 D.电视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20分,第37题20分,共计4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三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实施政策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8分)
(2)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一种怎样的心态?(4分)
(3) 你是如何看待清朝实施的这种政策的?(8分)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是王敬 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1914 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绽数量示意图
年产100万吨以上 年产10—99万吨 年产1—9万吨 年产1万吨以下
外商企业 100 88.5 41.5 0
华商企业 0 11.5 58.5 100
材料二 1911—1913 年我国注册设厂 72 家,平均每年设厂 24 家 ;1914-1918 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 183 家,平均每年近37 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 。1914 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 21 家, 产纱绽 503104 枚; 到 1922 年纱厂增加到 65 家 , 当年共产纱 绽 1632074 枚。这一时期, 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 9 家 , 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 1912 年 的 180 万吨 , 仅增加到 1919 年的 330 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 (中国)实业……在棉铁, 而棉尤宜先。 凡隶属本部 ( 指农林商部 ) 之官业 , 概行停罢 , 或予招商承办 , ……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 , 规划经营 , 以引起人民之兴趣 , 余悉听之民办。
至于铁矿需本 ( 资本 ) 重 , 非用开放主义 , 无可措手。但条约正当 , 权限分明 , 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 , 又可瞻贫民之生活。
现在世界上以大企业立国 , 而中国之公司法、破产法不备, 故遂将此昙花一现之基础 , 至于今日, 败坏不可收拾 , 断丧人民之企业心、合群心。今日 , 耗散最可宝贵之资本 , 不一而足。……故农林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 ——《实业之梦一一张謇传》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8分)
(2) 据材料三 , 概括张謇“实业救国 ”的主要主张 。(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 (6分)
(3) 材料三中,张謇的救国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实现 ? 为什么 ? (6分)
以上就是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提供的2015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更多精彩尽在威廉希尔app ,敬请关注!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历史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