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地理 > 高一地理知识点

最新高一地理知识点第4单元归纳

编辑:sx_zhangjh

2014-09-12

最新高一地理知识点第4单元归纳

下面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知识点第4单元归纳,希望大家在空余时间进行复习练习和学习,供参考。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第一环境)

陆地环境: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在机整体。

4.1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1 岩石圈——全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它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 岩石的重要性:一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二是对于人类来说,它可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3 组成岩石的矿物

(1)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2) 地壳中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约一半不到)、硅(1/4多一点)铝

(3)矿物的定义: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大气中的就不是矿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单质。

举例:化合物——食盐、石英、铁矿石

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碳的同素异形体)

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要记住的有四种:石英、长石、云母(例如这三种组成著名的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花岗岩)、方解石(其是形成大理岩的矿物)

(4)矿产:在用矿物(相对于生产力水平来说的)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有的不好利用,有的是现有技术利用没有经济效益)的就是矿产。

4 岩石:是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按形成原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 岩浆岩:地下岩浆没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花岗岩)或喷出地表(玄武岩)冷却凝固而成。

(2)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按照颗粒大小分为: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其可反映沉积时为温暖的海洋环境)

只有沉积岩由于是一层一层沉积下来生成的,因而沉积岩形成了不同的岩层。在岩层中能够找到已经变成岩石的化石(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注意:只有沉积岩中才能有化石

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岩层是“书页”,化石是“文字”。

注意:地层在一个方缺失和变化可以推知该处的地壳运动,上升下降,褶皱还是断层等。

(3)变质岩:在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的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举例: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页岩变质形成板岩

5 矿石:含有矿产的矿石。有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石、大理岩)

矿石的优劣常用品位来表示(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单位含量)

6 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也进行新陈代谢,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内力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形成的岩石——变质作用——变质岩,各类岩石——高温熔化——岩浆。

注意:地示意图上,一般是岩浆岩和沉积岩先是形成变质岩,变质岩被熔化形成岩浆。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物质和能量转化)

4.2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1 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风、流水、生物)

(3) 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

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如: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海洋。

2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分为:

水平运动——引起地壳的水平位移,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陆地与海洋的变化)

注意:在自然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实是相伴发生的。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 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比较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形成)

主要内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一大板块又可分 为若干小板块。(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 板块的交界处。

认识: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

记住: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我们亚洲只与南极洲板块不相邻)

对地貌的解释:(1)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两种碰撞类型:

当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的碰撞形成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和陆地上的海岩山脉,台湾山脉、武夷山、太行山、长白山、落基山、旧金山所在的海岸山脉)

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则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4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 地质构造:岩层倾斜弯曲,或者断裂错开,称为地质构造。

(2)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3)褶皱——岩层受力弯曲变形

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褶皱有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地形上形成山岭,这是内力作用造成的;但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这是外力作用造成的。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形上形成山岭,这是内力作用造成的;但是,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这是外力作用造成的。

(4)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破裂,并且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断层地貌:裂谷或陡崖

举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5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的帮助

背斜——含石油、天色气

向斜——储存地下水(自流水盆地)

断层带:隧道工程要采取工程措施加固;水库大坝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6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的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热胀冷缩叫物理风化,矿物化学成分变化叫化学风化

自然界中的花岗岩比较坚硬,柱状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最典型

侵蚀作用——流水、风、冰川、生物、海浪等动态破坏

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瀑布、峡谷(“V”型谷)

注意: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黄土质地疏松,地表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

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和裸岩荒漠

我国西部“魔鬼城”

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角峰、“U”型谷

搬运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海浪等

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山区河流出山口,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在沙漠地区形成沙丘、沙垄

黄土高原

注意:流动沙丘的判断——迎风坡是缓坡,危害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治理流沙的措施:植树造林,固定沙丘。

小结:

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崎岖不平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于平坦。

整个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以内力作用为主,但是有些地区显示外力作用为主,例如:华北平原。

4.3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1 陆地水占全球水量的3。5%

2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3 陆地水体的类型:

(1)按空间分布分为:地表水、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水、湖沼水、(固体)冰川

(2)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沙漠地区少量的地下水是由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的)

(3)静态储水量——冰川、地下水

注意: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约占全球淡水的2/3),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目前利用的还不多。

地下水中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很少。

(4)动态地下水:河流水

(5)根据水体更新循环的周期分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6)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4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 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

(2) 以降水补给(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如我国季风气候区的河流,河流的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相一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书本上的福建闽江径流量与降雨量关系示意图)

(3) 以冰川补给为主的河流,如我国的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书本上的塔里木河流量与气温关系示意图)

注意:我国东北的松花江等河流,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3、4月份),夏季有大气降水(雨水)补给,形成夏汛(7、8月份),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4)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谁的水位高就补给低水位的。(书上图)

注意:我国黄河下游,由于是“地上河”,湖床比地面高,因此,只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单一方向)

(5)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水库可人工调节)

如: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洪水期,延缓、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径流。

5 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2)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最重的循,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3) 陆地循环(水量很少)

(4) 海洋循环(水量约占90%)

(5)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者使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4.4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1 生物不能脱离地理环境,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物也是重要的外力作用

2 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光照——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马尾松——喜光植物,长在向阳地方,或林中的上层。

冷杉——喜阴植物,背阳,荫蔽的地方,或在密林底层

热量——赤道到两极的植被变化(常绿阔叶林到针叶林到苔原)

水分——沿海到内陆的植被变化(森林到草原到荒漠)

山地垂直地带性——山麓到山顶热量、水分不同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干旱环境——骆驼刺,叶子变成细小的刺,根系发达

水湿环境——莲,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芦苇)

旗形树冠——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迎风面树枝受损。

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矮牵牛

酸性土壤——铁芒萁

华北平原谚语——“枣发芽,种棉花”

(3)动物的分布也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4)生物的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

3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地球大气早期主要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水汽

氧——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

氮——也有一部分来自于生物的作用

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生命活动所制约

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如煤、石油等。

(4)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举例:净化大气——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

城市绿地——吸烟除尘(滞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注意:如果人为地破坏植被,就会引起生态失调,环境恶化。

课本上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图:城市的势力对流,使经绿地净化的新鲜空气流向建筑区并且使建筑区的气温降低,湿度增大,从而改善了局部小气候。

4.5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2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3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1) 矿物质:成土母质风化而成的,是土体的“骨骼”,矿物养分(钾、磷、钙、镁)的来源

(2) 有机质:集中在表层,是土壤肥力(氮)的重要标志,

(3)水分(水溶液)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水分过多,空气受排挤,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

空气过多,水分过少,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枯萎

理想的土壤:矿物质45%、要机质5%、空气和水分20~30%

5 土壤的形成

(1)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和般有以下几个土层

枯枝落叶层,又叫覆盖层(只有森林土壤有这一层)

腐殖质层,也称有机质层,呈棕黑色

淋滤层,矿物质淋溶、淋失,色泽较淡

淀积层(比较紧实、黏重、不透水,矿物质养分比较丰富)

母质层(不具备土壤结构)

(3)人类活动:生土变熟土,熟土变肥土

举例:我国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农业土壤)

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

4.6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羞,有机质含量少。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2)自然带的形成:

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产和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产生了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注意:自然带指陆地上的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机时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4)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注意:各山地自然带最低处的自然带就是其水平面上的自然带,也就是说,如果山地最低处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则这座山一般在赤道附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除外。如果山麓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则这座山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注意: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是自然带南北方向更替,以热量为基础

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是自然带东西方向更替,以水分为基础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因为水热(水分和热量)的垂直变化。

4.7 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1 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陆地自然资源是指陆地提供的自然资源部分(包括能源资源)。

2 看课本上的图: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3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1)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相对而言)

(2) 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科技进步

(3)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规律

土地、水、生物资源——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

矿产资源——受地质条件制约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举反例:破坏热带雨林——森林退化、土壤侵蚀、物种灭绝等

4 能源资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

(1) 常规能源: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2) 新能源: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未广泛应用的。

注意:除了五种常规的能源,其他的一般都是新能源。

5 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注意:课本上的示意图

(1)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以上就是高一地理知识点第4单元归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