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知识点

高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齐桓晋文之事》

编辑:

2015-12-12

六、重要虚词

一、  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代齐桓晋文之事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

3、故民之从之也轻 :代保民而王的人

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

5、王曰:舍之! :代牛

6、以羊易之:代牛

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

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

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0、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代王道

1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代王道

12、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

1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代指推行王道却没有统一天下的人(事)15、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指示代词,译为“这(类)” 16、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指示代词,译为“这(类)”    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个) 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故民之从之也轻

三、宾语前置的标志(3个)

1、夫子之谓也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四、往,到……去,向(2个)1、牛何之?   2、然后驱而之善。

五、君子之于禽兽: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实义。相类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国也”

六、结构助词“的”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语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属于这种用法。

一、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或“因为这”,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二、同“已”,止        无以,则王乎?    三、“所以……者”的固定格式,译为“……的原因”        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四、用作连词,用法同“而”        (一)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挟太山以超北海……        (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从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从而。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同上。  五、以为,认为,有时和“为”一起用,但有时以为连用时又是“以之为”的省略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以王为爱”,即认为王吝啬,“以为”连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认为;后面的“为”是做之意。可译为百姓认为大王做事吝啬。     3、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六、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以”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译为希望你辅助我(完成)我的愿望。明白的把这教给我,“之”指王道,即上文所说的具体做法。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此句可译为重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嘱给他们。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的倒置,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之宅内外。树,种植之意,动词。 (二)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1、“以”可译为“用,用来”的有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此句可译为德行怎么样能用来推行王道。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能或能够之意,“以”译为用(来)。  (3)对曰:‘将以衅钟。“以”后省略了之(牛),此句可译为将用它来祭钟。  (4)以羊易之。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文中出现两次)译为用这样的行为……    2、可译为“凭借,凭,依据”的有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区别),形:具体表现。异:动词,区分,区别。    (2)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以”后省略之凭借的手段(兴甲兵……)

于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于,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通“毋”,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对于。    3、君子之于禽兽也……于,对于。    4、有复于王者曰:……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 。下文“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于”用法同,不译。    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于,到。(文中出现两次)    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第一个为“给”;第二个 为“到”;第三个引出动词“御”(治理)涉及的对象“家邦”,不译;另外,加点的“诸”是文言兼词“之于”的合音。之,到;于的用法同第三个。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于,在。    8、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第一个是“跟”“同”,第二个是“在”。    9、否,吾何快于是?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对。                      10、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跟”“同”。    1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个是“在”,第五个为“给”。    12、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于,到。    1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于,“在……中”。    14、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于,“在……方面”。    1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在。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不译。   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3、犹缘木而求鱼也。

(二)表示修饰关系,一般不译。1、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2、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三)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才”。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但是”“却”。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文中出现两次)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而,但。 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此句可译为那里有仁义道德之人处于上位却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为,即而可为罔民。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可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而,却。 (五)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1、王笑而不言。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而且”或“尚且”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若一、像(……一样),如,好像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是其甚与?像这样严重吗?此句可译为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是,这样,指孟子所说缘木求鱼之事;其,句中语气词,表测度;另外,其,有人认为是指霸道,有待商榷。        3、其若是,孰能御之?其,句首语气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此句可译为如果像这样……    二、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1、若无罪而就死地。 若,这样,作“无”的状语;就,走向。(文中出现两次)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文中出现两次)    三、连词。假如,如果。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四、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高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齐桓晋文之事》就整理到这里了,更多高三语文知识点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高中频道!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必背名篇名句总结

高三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