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带解析)

编辑:

2015-09-16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注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0.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11.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12.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13.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14.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很一般,请你稍作修改,力求收到提高表现力的艺术效果。

(1)春天刚到,一些小草就长出了地面。

修改句:

(2)墙上,科学家的肖像正在看着我们。

修改句:

15.《谈中国诗》谈的是“中国诗歌”这一笼统抽象的概念,作者不是空洞地谈理论,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道理阐述得深入浅出。请你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片段。

答案与解析

基础积累

1.suǐ fàn yuān xiàn dù pín cù cù

2.鉴别/签约 挺拔/点拨 慨叹/气概/灌溉 譬如/劈开/玉璧 辨别/争辩/辫子/花瓣 瞭望/嘹亮/缭绕/镣铐

3.(1)经常看见,并不稀奇。

(2)皱着眉头,形容忧愁。

(3)拔出树木,转动石头,形容力量巨大。

(4)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4.(1)答案:①静默 ②沉默

解析:静默:指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沉默:指人不爱说笑,不说话。

(2)答案:①一挥而就 ②一蹴而就

解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形容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

5.钱钟书 《围城》 《人•兽•鬼》

《写在人生边上》 《谈艺录》

文本研读

1.“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借梵文《百喻经》批评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脱离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发展。

3.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规律,即讲求事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4.“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之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来比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形象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5.更形象生动。“暗示”已经比较形象了,在作者的笔下竟然还能创造出更形象、更生活化、更准确的词句:“怀孕的静默。”怀孕是女人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而言,将要做妈妈是一种甜蜜的幸福,这里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比喻诗歌的暗示性分外妥帖,且别具幽默。

6.答案:略

解析:对这句话中的“可惜”的理解,要结合下文所读的中国诗之短小,体会到作者之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以象外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

能力提升

1.C 解析:A项“咽”应读“yàn”;B项“梵”应读“fàn”,“薄”应读“bó”;D项“数”应读“shuò”。

2.D 解析:A项“变”应为“辩”;B项“长”应为“肠”;C项“心”应为“薪”。

3.C 解析:C项,逗号应放在小括号后面,删去括号内的句号。

4.D 解析:A项,“如数家珍”指好像数着自家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老式钟表本身就是“家珍”,谈不上“如”。B项,“量入而出”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C项,“忍痛割爱”指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D项,“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5.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为“解决……问题”;B项语序不当,应为“新中国历史上”;D项搭配不当,应为“打着……幌子”。

6.D 解析:A项,“情”还包括“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7.A 解析: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

8.B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9.作者的人生体悟已经上升到能读懂它的程度;

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10.D 解析: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11.D 解析: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12.B 解析: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13.参考答案: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

14.(1)春天刚到,一些性急的小草就钻出了地面。(加上“性急的”“钻”,把小草拟人化了)

(2)墙上,科学家的肖像正对着我们微笑。(“正对着我们微笑”,意蕴丰厚)

15.写作提示: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2)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

(4)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

答案示例: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第二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的内容及答案解析就分享到这里,威廉希尔app 希望对大家提高成绩有帮助。

相关链接: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带解析)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