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22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别把人生过成速溶咖啡
王秀华
晚高峰时的北京实在没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一号线和十号线换乘的那一段路程,好像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天天上演着春运的戏码。还有大望路一带的几个公交总站,排队的队伍长得看不到尽头。而走在路上的人,也都是行色匆匆,人人脸上都挂着急事。曾经在路上听一个女孩跟她身边的朋友说,在北京3年,她从来不知道上班的路上有哪些风景。我也知道有的人在北京多年,每天上班都路过北海公园,但是从来都没有进去过。
这个城市到处都是急行军一样的人,而它每一天都在变化,不停地有高楼拔地而起,有的地方一年不去,再去时已经变得像是不属于这个城市。其实这个城市本来的气质与它现在的速度与节奏完全不搭,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一座适合奋斗的城市,相反,它应该属于慢生活。这个城市的旧时光里有提笼架鸟的闲人,有划过蓝天的鸽哨,有缓慢流淌的光阴。他们曾经是这座城市最美的画卷,构成了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它现在的节奏与它的气质自相矛盾,一个曾经情致盎然的城市就这样毁于速度和节奏。
这个世界流行一切都要超前,小孩子还没有出生就要听音乐接受教育,每个人都在往前跑,生怕落于人后。但这个世界上跑在后面的人永远存在,每个人所想的只是落在后面的那个人不是自己就好。
当然,这个世界是如此不同,不是每个人都选择了这样的节奏。放眼望去,这世界上仍然有那么多懂得享受时间的人,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二郎寿司的纪录片,是一个美国人拍的。二郎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寿司。从到鱼市场挑鱼,到后期的加工,到米饭的火候,甚至是盛米饭的器具,二郎都极其讲究。他的小店只能坐下10个人,来吃的人需要提前一年预约。他的寿司里卷进了时光的味道,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精心制作,所以它成为米其林三星级餐厅,据说去过的人吃一次就忘不了二郎寿司的味道。这样的店在今天的中国是开不下去的,时间是如此奢侈,人们恨不得一分钟当成一个小时来用,磨工夫出细活的事没人愿意干了。
在旅行的路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辞了职上路的人。有的时候会不理解,觉得荒废了赚钱的大好时光,但是之后又会觉得很有道理,等你不缺钱的时候,你还有力气做自己想做的事吗?这永远是一个矛盾体,只是当你有能力去抉择的时候,还是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吧!
近几年,身边不停地有人在奔跑之后选择慢下来,放弃赚钱的机会,静下心来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甚至是生一个孩子。没有什么事情是停不下来的,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用最好的时光去换取。如果在某一个时刻,你想坐在阳光下,静静地听花开的声音,那么就去做好了。多年后你会发现,或许你并不很羡慕那些跑得飞快的人,重要的是,你应该过你想要并且能够达到的生活。
(选自《乐读网》)
1、请概括划线句“它现在的节奏与它的气质自相矛盾”的含意。(4分)
答案:①北京生活应该是慢生活并情致盎然的,②而不是现在快速度地,连途中景物都无暇观看的只顾赚钱的生活。(标准:慢生活,情致盎然;快速度,赚钱各1分)
2、文题把人生比作“速溶咖啡”,请简要说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释的。(6分)
答案:①从生活速度方面:换乘地铁如春运、乘公交排长队、路人行色匆匆;②从环境变化方面:城市每一天都在变化;③从人们的超前意识:小孩子胎教、人人怕落后(标准:概括的方面各1分;简说各1分)
3、文章穿插了“二郎寿司”的一段叙述,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①与北京人快节奏的生活作对比。用二郎情趣的生活,反衬北京人的快节奏生活,②批评北京人只为金钱而活着的生活观,揭示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金钱的,而在于赚钱的同时懂得享受。(标准:对比或反衬,说明各1分;批评,揭示内容各1分)
4、请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答案:①总结全文,揭示题旨。②告诫人们赚钱的不是人生的全部,③静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和有一个和睦家庭,才是人生的乐趣
(三点各2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17 题。
幸福究竟在哪里
刘植荣
中央电视台记者近日采访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问道:“您幸福吗?”莫言答:“我不知道。”央视记者也曾问一位73岁的拾荒老人:“您觉得您幸福吗?”老人答:“我耳朵不好。”当央视追问一外出打工者“您幸福吗”时,这位农民工茫然地说:“我姓曾。”不少网友表示,这看似无厘头的回答,背后却有无尽的辛酸和沉重。
尽管幸福难以名状,人们却一直追求着幸福,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人类活动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自身的幸福。”
人对幸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就是饥有所食,寒有所衣,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是人活着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人权。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便有了最原始的幸福感。
吃、穿、住、医、养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又会产生对安全的需求,要求一个没有威胁的生存环境,过安宁的生活,也就是央视做幸福调查时一位受访者所说的“生活有保障,没有后顾之忧”。
人是感情动物,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便又有了对幸福的新的追求,那就是情感需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谊、公民之间的和睦。人对情感的需求,其实就是一个字“爱”。人只有感受到有人、有组织、有社会的关爱,他才会感到幸福,也就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所说的“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也是墨子早就提出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会仅停留在满足前3个层次的需求上,人还有被尊重的需求,就是要求自己得到社会的尊重,实现自己的社会属性,成为一个“公民”。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人们都彼此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人权。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等自由,其目的就是尊重所有公民的意愿表达,确保公民从受尊重中感受到幸福。
最让人有幸福感的是满足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是指人在不受胁迫、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自我实现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从主观上讲,它能让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彻底发挥;从客观上讲,它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众多的发明创造和新思想、新流派的形成,都是在个人的自我实现中实现的,发明家凭借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研究,思想家凭借自己的某种社会愿望而求索。正如英国20世纪伟大学者伯特兰•罗素所说:“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幸福感与他所在的各种环境休戚相关,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区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
由此可见,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只靠增加收入是无法增进幸福感的,必须改善各种环境,满足人们对幸福的不断追求。上升到国家层面,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发展经济本身。如果GDP在蹿升,可人们的幸福感却在下降,这说明发展经济的方向出了偏差,产生效率的同时却付出了公平的代价。一个社会最怕的就是贫富差距过大,因为过大的贫富差距不但会诱发各种犯罪,还会让社会各阶层之间充满仇恨,穷人和富人都不会感到幸福。穷人认为自己受到了富人的剥削,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十足的改善,他们照样缺乏幸福感,因为他们在与周围的富人比较,尤其是那些不劳而获、靠不正当手段致富的人。富人纵然有金山一座,但同样也不会幸福,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在家到处安装监控,出行雇保镖,成年累月生活在惶恐之中。
所以,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定要让效益让位于公平,在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时,要着实解决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和被边缘化的市民的收入水平,化解由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增进全体民众的幸福感。
(选自《新金融观察》12年10月22日第6版,有改动)
标签:高三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