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精练

编辑:

2013-04-07

答案:A

10. 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 盘盘焉,囷囷焉

B. 永之人争奔走焉

C. 姜氏欲之,焉辟害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解析:“焉”主要可用作代词、兼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助词、兼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作词尾,义为“……的样子”;C项为疑问代词,义为“怎么”;D项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答案:B

11. 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解析: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答案:C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深林杳以冥冥兮

A. 险以远,则至者少

B. 作《师说》以贻之

C. 木欣欣以向荣

D.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解析:“以”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以”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又、且”,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C项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而”或不译;D项是介词,“往”。

答案:A

考点三 因、于、与、则、者、之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因击沛公于坐

A.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解析:“因”常常考查对用作介词、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因”作介词,“趁着、趁机”,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于是、就”;C项是介词,“依靠、凭借”;D项是动词,“沿袭”。

答案:B

14. 对下面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耻学于师②不拘于时③学于余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其皆出于此乎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①和③相同,②与④相同,⑤与⑥不相同

B. ①和③不同,②与④不同,⑤与⑥相同

C. ①和③相同,其余皆各不相同

D. ①和③不同,其余全部相同

解析:①③向,介词;②表被动;④比,介词;⑤从,介词;⑥对于,介词。

答案:C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去时里正与裹头

A. 是谁之过与     B. 蜩与学鸠笑之

C.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 乃与平原君计

解析:“与”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与”作介词,“替”,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语气助词,通“欤”,译为“呢”;B项是连词,译为“和、跟”;C项是动词,译为“结交”。

答案:D

1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表承接, “就、便”的意思)

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表示承接假设的结果, “那么、那就”)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因果, “所以”的意思)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 “可是、却”的意思)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条件, “才是”的意思)

⑥口耳之间则四寸耳(用在主谓之间,限制修饰谓语, “只、才”的意思)

⑦愿依彭咸之遗则(名词, “侧面”的意思)

⑧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与“已”连用, “而已、罢了”的意思)

A. ②③④⑧ B. ①④⑤⑦

C. ①②④⑥⑧ D. ③⑤⑥⑦

解析:③应该是“就、那么”的意思;⑤应该是表强调和确认,“就、就是”的意思;⑦应该是名词, “准则”的意思。

答案:C

17. 选出与例句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句(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析:A判断句的标志;B……的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代事或物。

答案:B

1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①③④⑤/②⑨/⑥/⑦⑧

B. ①②③/④⑥/⑤⑨/⑦⑧

C. 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D. 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

解析:①③④⑤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⑨句中的“之”作助词,的;⑥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⑦⑧句中的“之”作代词。

答案:A

板块二 能力提升

一、 (2011•泉州七中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予放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B. 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世论以为国香矣

冲冠一怒为红颜

D.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解析:A项“之”分别为代词、助词;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但分别表并列、承接;C项两个“为”分别为动词、介词;D项两个“虽”均为连词,“虽然”。

答案:D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视椒则远矣    则:却

B. 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耶:语气词

C. 雪霜凌厉而见杀 而:连词,表转折

D. 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者:……的情况

解析:C项“而”应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答案:C

【参考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国内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国内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他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的人。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在室则充满室,在堂则充满堂,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 “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刚开始没有什么区别,等到它们开花,一枝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枝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二、(2011•福州市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