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04-03
∵△AMN为锐角三角形,∴ ,则 ,
又B在曲线段C上,
则曲线段C的方程为
例7如图所示,设抛物线 与圆 在x轴上方的交点为A、B,与圆 在x由上方的交点为C、D,P为AB中点,Q为CD的中点.(1)求 .(2)求△ABQ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由于P、Q均为弦AB、CD的中点,故可用韦达定理表示出P、Q两点坐标,由两点距离公式即可求出 .
解:(1)设
由 得: ,
由 得 ,
同 类似,
则 ,
(2)
,∴当 时, 取最大值 .
例8 已知直线 过原点,抛物线 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 轴的正半轴上,且点 和点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都在 上,求直线 和抛物线 的方程.
分析:设出直线 和抛物线 的方程,由点 、 关于直线 对称,求出对称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抛物线方程.或设 ,利用对称的几何性质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
解法一:设抛物线 的方程为 ,直线 的方程为 ,
则有点 ,点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为 、 ,
则有 解得
解得
如图, 、 在抛物线上
∴
两式相除,消去 ,整理,得 ,故 ,
由 , ,得 .把 代入,得 .
∴直线 的方程为 ,抛物线 的方程为 .
解法二:设点 、 关于 的对称点为 、 ,
又设 ,依题意,有 , .
故 , .
由 ,知 .
∴ , .
又 , ,故 为第一象限的角.
∴ 、 .
将 、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 ,即 从而 , ,
∴ ,得抛物线 的方程为 .
又直线 平分 ,得 的倾斜角为 .
∴ .
∴直线 的方程为 .
说明:
(1)本题属于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解法一是解对称点问题的基本方法,它的思路明确,但运算量大,若不仔细、沉着,难于解得正确结果.解法二是利用对称图形的性质来解,它的技巧性较强,一时难于想到.
(2)本题是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的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在已知曲线的类型求曲线方程时,这种方法是最常规方法,需要重点掌握.
例9 如图,正方形 的边 在直线 上, 、 两点在抛物线 上,求正方形 的面积.
分析:本题考查抛物线的概念及其位置关系,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直线 , ,∴设 的方程为 ,且 、 .
由方程组 ,消去 ,得 ,于是
, ,∴ (其中 )
∴ .
由已知, 为正方形, ,
∴ 可视为平行直线 与 间的距离,则有
,于是得 .
两边平方后,整理得, ,∴ 或 .
当 时,正方形 的面积 .
当 时,正方形 的面积 .
∴正方形 的面积为18或50.
说明:运用方程(组)的思想和方法求某些几何量的值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贯穿始终的方法,本题应充分考虑正方形这一条件.
例10 设有一颗彗星围绕地球沿一抛物线轨道运行,地球恰好位于抛物线轨道的焦点处,当此彗星离地球为 时,经过地球与彗星的直线与抛物线的轴的夹角为 ,求这彗星与地球的最短距离.
分析:利用抛物线有关性质求解.
解:如图,设彗星轨道方程为 , ,焦点为 ,
彗星位于点 处.直线 的方程为 .
解方程组 得 ,
故 .
.
故 ,得 .
由于顶点为抛物线上到焦点距离最近的点,所以顶点是抛物线上到焦点距离最近的点.焦点到抛物线顶点的距离为 ,所以彗星与地球的最短距离为 或 ,( 点在 点的左边与右边时,所求距离取不同的值).
说明:
(1)此题结论有两个,不要漏解;
(2)本题用到抛物线一个重要结论:顶点为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最近的点,其证明如下:设 为抛物线 上一点,焦点为 ,准线方程为 ,依抛物线定义,有 ,当 时, 最小,故抛物线上到焦点距离最近的点是抛物线的顶点.
例11 如图,抛物线顶点在原点,圆 的圆心是抛物线的焦点,直线 过抛物线的焦点,且斜率为2,直线 交抛物线与圆依次为 、 、 、 四点,求 的值.
分析:本题考查抛物线的定义,圆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把 转化为直线被圆锥曲线所截得的弦长问题.
解:由圆的方程 ,即 可知,圆心为 ,半径为2,又由抛物线焦点为已知圆的圆心,得到抛物线焦点为 ,设抛物线方程为 ,
∵ 为已知圆的直径,∴ ,则 .
设 、 ,∵ ,而 、 在抛物线上,
由已知可知,直线 方程为 ,于是,由方程组
消去 ,得 ,∴ .
∴ ,因此, .
说明:本题如果分别求 与 则很麻烦,因此把 转化成 是关键所在,在求 时,又巧妙地运用了抛物线的定义,从而避免了一些繁杂的运算.
11.已知抛物线y2=2px(p>0),过焦点F的弦的倾斜角为θ(θ≠0),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
(1)求证:|AB|= ;
(2)求|AB|的最小值.
(1)证明:如右图,焦点F的坐标为F( ,0).
设过焦点、倾斜角为θ的直线方程为y=tanθ•(x-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消去y并整理,得
tan2θ•x2-(2p+ptan2θ)x+ =0.
此方程的两根应为交点A、B的横坐标,根据韦达定理,有x1+x2= .
设A、B到抛物线的准线x=- 的距离分别为|AQ|和|BN|,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有|AB|=|AF|+|FB|=|AQ|+|BN|=x1+x2+p= .
(2)解析:因|AB|= 的定义域是0<θ<π,又sin2θ≤1,
所以,当θ= 时,|AB|有最小值2p.
12.已知抛物线y2=2px(p>0)的一条焦点弦AB被焦点F分成m、n两部分,求证: 为定值,本题若推广到椭圆、双曲线,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1)当AB⊥x轴时,m=n=p,
∴ = .
(2)当AB不垂直于x轴时,设AB:y=k(x- ),
A(x1,y1),B(x2,y2),|AF|=m,|BF|=n,
∴m= +x1,n= +x2.
将AB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k2x2-(k2p+2p)x+ =0,
∴
∴ =
= .
本题若推广到椭圆,则有 = (e是椭圆的离心率);若推广到双曲线,则要求弦AB与双曲线交于同一支,此时,同样有 = (e为双曲线的离心率).
13.如右图,M是抛物线y2=x上的一点,动弦 ME、MF分别交x轴于A、B两点,且?|MA|=|MB|.
(1)若M为定点,证明: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
(2)若M为动点,且∠EMF=90°,求△EMF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
(1)证明:设M(y02,y0),直线ME的斜率为?k(k>0),则直线MF的斜率为-k,
直线ME的方程为y-y0=k(x-y02).
由 得
ky2-y+y0(1-ky0)=0.
解得y0•yE= ,
∴yE= ,∴xE= .
同理可得yF= ,∴xF= .
∴kEF= (定值).
(2)解析:当∠EMF=90°时,∠MAB=45°,所以k=1,由(1)得E((1-y0)2,(1-y0))F((1+y0)2,-(1+y0)).
设重心G(x,y),则有
消去参数y0,得y2= (x>0).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M(1,-3)、N(5,1),若点C满足 =?t +(1-t) (t∈R),点C的轨迹与抛物线y2=4x交于A、B两点.
(1)求证: ⊥ ;
(2)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m,0),使得过点P任作抛物线的一条弦,并以该弦为直径的圆都过原点.若存在,请求出m的值及圆心的轨迹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由 =t +(1-t) (t∈R)知点C的轨迹是M、N两点所在的直线,故点C的轨迹方程是:y+3= •(x-1),即y=x-4.
由 (x-4)2=4x x2-12x+16=0.
∴x1x2=16,x1+x2=12,
∴y1y2=(x1-4)(x2-4)=x1x2-4(x1+x2)+16=-16.
∴x1x2+y1y2=0.故 ⊥ .
(2)解析:存在点P(4,0),使得过点P任作抛物线的一条弦,以该弦为直径的圆都过原点.
由题意知:弦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不为零,
故设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x=ky+4,代入y2=x,得y2-4ky-16=0,
∴y1+y2=4k,y1y2=-16.
kOA•kOB= =-1.
∴OA⊥OB,故以AB为直径的圆都过原点.
设弦AB的中点为M(x,y),
则x= (x1+x2),y= (y1+y2).
x1+x2=ky1+4+ky2+4=k(y1+y2)+8=k•(4k)+8=4k2+8.
∴弦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 消去k,得y2=2x-8.
【总结】2013年威廉希尔app 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三数学教案:高考数学抛物线复习教案”,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威廉希尔app 学习愉快!
标签:高三数学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