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17
19.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20.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 )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22.近几年中国在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跃,如参加朝核六方会谈,组织“中非论坛”,在俄罗斯等国开展“中国年”活动。参加APEC会议,中国首批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执行任务。以上事实不能反映 ( )
A.新时期我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B.新时期我国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C.我国外交僵局开始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D.新时期中国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23.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从美国搬走。上述材料说明 ( )
①美国准备退出联合国 ②美国不再承担任何国际义务
③联合国内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④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内受到挑战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24.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5.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
A.欧洲共同体 两极瓦解 一超多强 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 两极瓦解 华约解散 亚太经合
二、非选择题 (共50分)
26.(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 十二曰集流亡”。
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
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
----- 嘉庆《大清会典》
材料二: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材料三:我坚持认为自己有责任号召本国的商业进行调整和建设,以此来阻止商业体系的瓦解,尽管这史无前例……在商业中,我们主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显然,我们现在的经验为我们在将来制定更大的计划提供了基础。
----- 1929年11月胡佛对美国银行家的演说
材料四:经过20世纪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双重打击,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英帝国也日落西山。庞大的失业队伍是对英国统治秩序的严重威胁,如果不解决民众迫切要求的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萧条也许还会重现。二战期间,英国应战争所需,极大地加强了调配国内各项资源的能力,政府就动用国家力量对食品、药品、煤气等战时物品进行平均分配,这使得英国在经历了30年代大萧条以后,在战争期间奇迹般地重新恢复了充分就业,使一向信奉自由放任的英国民众对国家计划的高效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是凯恩斯主义的故乡,凯恩斯在30年代已经从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实用主义出发,论证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和通过累进税制把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的必要性;而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更是增加了民众对战后建设福利国家的祈盼,奠定了战后西欧建立福利国家的舆论基础……战后的三十年是英国的繁荣时期,也是工会力量比较强大的时期,此间工人罢工活动日益频繁,罢工斗争使得工人实际工资持续增长,而且使工资福利构成和各种劳动保护条例以协议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国家政治环境来看,二战后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信奉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谋幸福的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国家造成了一定了压力,西欧国家通过增加福利以安定国内劳动者队伍,保持社会稳定,不失为一明智之举。
-----《战后英国建设福利国家的多重契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8分)依据材料二分析,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危害越来越大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三总结胡佛的观点,并指出胡佛的观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关系。(4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促成二战后英国率先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的主要历史背景有哪些?(8分)
(4)“福利国家”建成后,有人宣称:“为面包而斗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看法。(4分)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活动能力,没有采取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梁启超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在变法中有哪些失误之处。(6分)
(2)材料二中,萧功秦认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其分析的视角是什么?(5分)梁启超观点的立足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现实情况怎样。(4分)
(3)据材料三,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时有何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C B B D D B A C C D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D B A C B C C C A B C
二、非选择题 (共50分)
26.(30分)
(1)特点:备荒与抗灾相结合;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防灾、救灾与灾民自救相结合;制度严密,措施完备、灵活;各种措施多管齐下。(8分)
原因: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水利工程偷工减料,河工废弛,水利失修。(6分)
(2)观点:公共建设视为结束萧条的最佳手段。(2分)
关系:都强调国家干预,可以说是以罗斯福新政的前导。(2分)
(3)背景:阶级矛盾的尖锐; 二战期间战时体制的积极推动
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工人斗争及社会主义的影响;
冷战;民众的期待;(8分)
(4)看法:有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降低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加大财政支出,出现财政支出。(4分)
27.(20分)
⑴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力量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6分)
⑵萧功秦:缺乏成熟的改革心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灵活多变的战略。其分析的视角是变法者个人的素质。(5分)
梁启超:立足于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小。(4分)
⑶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偏见),影响历史真实。(2分)
注意: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多方面收集史料,尤其要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3分)
总结:上面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的全部内容,希望有助于大家的学习,祝大家天天向上。
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
标签:高三历史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