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17
7、(2011•海南单科•T29)(8分)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背景知识,从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 等关键句的信息入手,设立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与外国事物特别是军务、外交事宜较多有关。第(2)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的信息,结合课本清朝近代权力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不难发现总理衙门的职能在不断扩大,由临时到常设,由非专业到专业,由最初的军务转变为多种职能。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
(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
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
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45)(15分)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考查角度独特的试题,不拘泥教材中的改革,而是从盟旗制度入手,通过盟旗制度来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选修内容出题的基本模式。
【精讲精析】第(1)题,关键要从材料提取信息。根据材料信息中的“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等概括,可知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等。第(2)题,分析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政治面貌的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2011•福建文综•T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维新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切入,注重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也体现高考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在考察学生运用辨别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第一小问,从关键词“风气未开”、“操之自上,则两得之”、“开国会,尚非其时”等进行总结。第二小问,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和个人思想是密切相关,如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及西学的传播等等。
第(2)题,相同点可从二者的阶级立场出发,同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不同点,但从材料二的信息“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来看,谭嗣同更为激进。并主张学习法国的启蒙思想而康有为则主张渐进的改革,两者的思想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2、(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6)(15分)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思路点拨】本题以孙中山的思想纲领为切入点,考查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和近代民权的实施情况。
考查学生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根据所学和材料不难找出其相同点,如“民国之主人翁”等概括。不同之处如“五权分立”、“直接民权”等进行对比分析。第(2)题,要分析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的、国民政府训政的实质。
【参考答案】(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3、(2011•海南单科•T30)(8分)
材料
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底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俄国底劳农政府,或日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材料的叙述出发,提取信息概括答案。
【精讲精析】第(1)题综合材料信息,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应该从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比较异同。对西方民主的借鉴可以结合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内容的相关史实来分析。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的结论总结作答即可。注意逻辑关系严谨,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1)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实现民权均不彻底。
借鉴:采用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等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
(2)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密不可分;不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民权问题就无从谈起;不节制资本、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民权问题也不能真正解决。
4、(2011•山东文综•T34)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厚, 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6分)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第(1)题中的两个时期,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精讲精析】第(1)题,抓住材料一中“无阶级┅┅之区别”,以此判断应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二中“耕者有田”和“陕北”这两个信息判断应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第(2)题,再现教材所学回答。
【参考答案】(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2011•天津文综•T10)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图片考查问题。
【精讲精析】选B。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做武器,同以色列及其后台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滑稽场景。故选B。A、C与材料不相符合。D低碳生活,保护环境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有的观念。
2、(2011•天津文综•T11)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
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法德关系的演变。
【精讲精析】选D。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的1940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A、B虽遭到失败,但没有亡国。C法国是战胜国之一,与材料不相符合。
3、(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7)(15分)
图12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思路点拨】本题以二战为切为点,通过二战考查读图、运用知识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要对地理位置和二战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才能作答,实质是对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的考查。第(2)题,一是要分析边界变动的原因,二是要看到其局限,如强权政治色彩。
【参考答案】(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4、(2011•山东文综•T35)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办法?分别说明理由。(6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解答本题应结合教材所学分析判断。
【精讲精析】第(1)题回答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注意要史论结合。第(2)题,考查学生对史学研究中史料价值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5、(2011•浙江文综•T39)(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8年6月-7月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8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着重考查了苏联对二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从强盛到解体这段史实的解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给当下的中国改革以借鉴。
【规范解答】第⑴题主要考查了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将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二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二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第⑵题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第⑶题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39.(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6、(2011•海南单科•T31)
材料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3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材料中的时间入手,再现相关史实回答。
【精讲精析】第(1)题,抓住关键时间“1940年12月29日”,回顾所学相关背景知识作答,注意史论结合;罗斯福第十二次“炉边谈话”。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上,美国已经成为和平世界的重要力量。 第(2)题,从美国加入后对整个反法西斯的进程方面回答影响。注意从对世界、对美国;从政治、军事角度全面作答。
【参考答案】(1)绥靖政策失败;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急需帮助和支援,“中立法”已不能满足英国的需要;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进一步加大;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
(2)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
标签:高三历史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