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09-05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重要性:交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随着交通通信和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密切,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邮电通信(邮政和电信)、商业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株洲、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
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
山区因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居民点、商店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动摊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较大,运输的线路较多,运输方式复杂,所以居民点、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固定形式。
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层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状态;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人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减少过度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倡导简朴生活、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水等等。
区域的含义
区域的概念: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一般具有如下的特性:一是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研究的人类生存活动的区域,主要包括由地质地貌、气候、地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由人类政治集团、经济地域实体、语言、宗教、民族和种族等人文要素。二是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区域就有差异。三是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自然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类型、生产方式、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人口、城市化、交通、政策)、文化等方面比较人文环境(人类活动)。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般来说,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产业结构和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要素。其中,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初期阶段,它是指区域早期发育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即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人类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衰落阶段(转型阶段),即区域发展演变的后期阶段。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是人地关系严重不协调的表现;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效益降低,区域经济衰败,失业率上升。人地关系最紧张。
再生阶段,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协调。区域发展获得再生的措施有: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强交通建设;加大科研投入。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输出产业的地区环境质量提高,输入产业的地区出现环境污染加重,同时可使输入地区由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的城市地区);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输出区失业率上升,输入地区就业压力减轻)。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促进了经济发展,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地区,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人口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地矛盾、重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伴随着产业转移的环境污染也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但要注意,这种影响既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有不利的方面。以“西气东输”为例:
积极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不仅会加速改善东西部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会强有力地拉动东西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相关企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亦将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起到重大作用。
不利影响:“西气东输” 工程沿线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该工程将直接破坏植被及地表保护层,引起物种资源的流失,局部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环境恶化,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增多,许多文物古迹被破坏,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水土流失: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植被。破坏地表植被的方式包括毁林开荒、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轮荒)等。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江南丘陵、华北、东北等地,其中,黄土高原最为严重。
水土流失使耕地中的养分流失、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造成耕地质量恶化。水土流失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强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土地荒漠化:
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如过度放牧,垦殖等;此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内陆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从而使土地风蚀沙化。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
荒漠化使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生产力下降,也使草场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裸露地表,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降水稀少,遇到大风天气就可能形成沙尘暴,在大范围的区域内造成空气污浊,且这些细颗粒的沙尘还能严重污染空气、水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导致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也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也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森林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森林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量地采伐,砍伐速度大大超过森林的生长速度,致使大片天然林区变为林木稀少之地,甚至逐渐变为荒漠。在我国,许多重要林区(如长白山林区、西双版纳地区、四川西部地区等)由于重采伐轻营林,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过度砍伐森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变化,如降水量的减少等。森林的破坏可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过度砍伐森林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生物种类锐减,使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就有可能导致这些生物的灭绝。
森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主要是加速造林绿化,在提高全国的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提高森林质量。建立全国森林资源监测系统,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
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围垦滩涂,把沼泽湿地改建为鱼塘、虾池,在沼泽湿地开沟排水,以及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等。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使湿地的上述功能丧失殆尽。
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也十分重要,在我国,建立了许多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并依法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理,严禁盲目围垦。
标签:高三地理课件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