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地理 > 高三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现代文类材料题的阅读方法

编辑:

2012-08-10

材料中提出“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经不可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917年7月,临时政府公开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因此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

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重要决议?

答: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俄国十月革命的实践历程证明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哪一学说的正确性?

答:证明了暴力斗争学说的正确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图片式材料题一出现,就受到广泛的好评。从题型功能上看,图片题侧重考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认为是代表了历史题的高考命题趋势。以下面的题为例,总结一下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读图型解析题:

材料:有两幅图,第一幅是康有为,第二幅是孙中山

回答:

⑴两则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⑵从二人的衣貌特征方面,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⑶分析这两两个历史人物的相似之处。

答案:⑴康有为,孙中山。解析:第一问,这种问法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两人的图片在教材中出现了。阅读所给图片,回忆教材,想一想是谁。

⑵①康有为身穿中式传统服装,剃发留辫;孙中山身穿西装,蓄发,没有辫子。②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③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家思想的外衣,主张维新变法,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以维护清朝的统治;孙中山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④康有为进行了百日维新,但在变法诏书中,已没有了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最后在顽固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孙中山建立了同盟会,进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⑤后来,康有为成为了保皇派,孙中山继续革命,进行了反动北洋军阀的斗争。

解析:首先要仔细观察所给图片,从而获取表面信息。对人物而言,服饰是最直观的信息,而且人物的服饰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变迁。这两个人,从时间上来说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两人的服饰却截然不同,这就说明了当时中国的现状。在获取了表面信息之后,进而去挖掘深层信息。所谓深层信息,对人物来说,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主张、行动、影响和特点。对此,要明确需求,全面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空间想象,做到,“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对康有为和孙中山来说,辫子的去留,表现了对清政府的态度,他们的思想特点、主张、行动,已充分体现在服饰中了。

⑶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都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失败了。同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