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
时间季节
|
|
北半球夏半年
|
北半球冬半年
|
|
地球公转
|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
正午太阳高度
|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
昼夜长短
|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
等温线
|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
气压带、风带
|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
雪线
|
雪线上升
|
雪线下降
|
北印度洋洋流
|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
我国的降水
|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
我国的河流
|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
我国的季风
|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
我国的农业生产
|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
气象灾害
|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
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
地质灾害
|
滑坡、泥石流较多
|
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