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三块钱国币知识点

编辑:donghk

2019-03-28

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三块钱国币知识点,文章中包括:人物形象、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同步练习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人物形象:

吴太太,欺压女仆、蛮不讲理,是作者讽刺的对象。抗战前她养尊处优,去牯岭避暑;抗战后逃往西南后方避难,牢骚满腹。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她赔偿三块钱国币。虽然李嫂身上只有三角钱,她却毫无同情之心,硬叫警察来把李嫂的铺盖拿去押三块钱来赔偿,自私、吝啬、刻薄、欺人成性的剥削阶级本性暴露无遗。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也充分显示了吴太太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泼辣、狡辩。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这已完全是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了。作者不加粉饰的真实描写活画出一位自私、尖刻、肆意施虐的阔太太形象。

杨长雄有极强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是和吴太太相对照的人物形象。他随学校从沦陷区来到内地,火热的民族斗争熏陶得他“能言善辩,见义勇为,有年轻人爱管闲事之美德”。因此,他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这就变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方,显示出他的能言善辩,义正词严。理屈词穷的吴太太露出泼妇骂街的本相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宝贝花瓶砸碎,凸现出他见义勇为的性格,但同时也说明他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气罢了。当另一只花瓶打碎后,大学生“理屈词穷,紧闭了嘴唇,握紧了拳头”,过了一会儿“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结束了一场恶战。可以说,杨长雄是一个正直认真的可爱青年,是作者称颂的对象。

成众沉着稳重又不乏幽默。每当杨、吴二人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他便以看似不关己的态度招呼杨长雄:“下棋,下棋。”全剧结束时,成众的一声“和棋”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在抗战初期创作的第一篇剧作。该剧的标题叫“三块钱国币”而不叫“三块钱”,“国币”一词正反映了那个时代(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的特征,国难当头但国却未亡(老百姓还是用着“国币”)。

作者简介:

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同步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shàn) 欺侮(wǔ) 藐视(miǎo) 熨平(yùn)

B.牯岭(ɡǔ) 服侍(shì) 勉强(qiánɡ) 佣人(yònɡ)

C.蒲团(pú) 灵犀(xī) 暴涨(zhǎnɡ) 撑腰(chēnɡ)

D.投掷(zhì) 巷子(xiànɡ) 瓷器(cí) 茶几(jī)

答案:B

解析:“强”应读“qiǎnɡ”,“佣”应读“yōnɡ”。

2.下列词语字形、释义全对的一项是( )

A.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情奋勇地去做)、能言善辩(能说会道,巧舌善辩)排难解纷(调解纠纷)

B.流离颠沛(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敲竹杠(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纸上谈兵(比喻只有书本理论知识而缺乏实战经验)

C.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岂有此理(哪有这个道理)、初出茅庐(比喻刚从小地方出来,未见过大世面)

D.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破口大骂(指用恶语大声地骂)、理屈词穷(理由已被驳倒,无话可说)

答案:D

解析:A项“能言善辩”,很会说话,善于辩论。形容口才好。“排难解纷”,排除困难,解决纠纷;B项,“纸上谈兵”,在纸面上空谈用兵打仗。比喻不切实际的空谈;C项,“初出茅庐”,指刚进入社会,阅历不深、缺乏经验。

3.下列台词朗读时重音位置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这样的事,才是欺负人的事;这样的人,才需要旁人去教管教管……。

B.是的,我用的娘姨是一个穷人,我承认,可是我并没有欺负她。

C.她是一个低级穷人,也赔不起。三块钱在你不在乎,可以不在乎,在她……

D.现在你要她赔的不是三毛钱,而是三块钱。

答案:C

解析:重音位置应在“在你”“可以”。

4.依次填在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所以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____________,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

②一面说话,一面已折好几件衣服,说时,目常向杨____________,他显然是她在教管的对象。

③杨就此下台,回到象棋的战场,继续未完的棋局。吴太太继续回到她未完的____________。

A.权力 蔑视 家事 B.权利 藐视 家事

C.权利 蔑视 家世 D.权力 藐视 家世

答案:B

巩固提高

想一想,设问题

5.对下面“舞台说明”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放下书本,预备下棋。忽然看了吴一眼,想逃出对于下棋不利的恶劣环境)拿到里面去下好不好?作用:交代人物动作和心理。

B.吴:(得到一个进攻机会,回头向杨)啊,你知道说穷,你会也说你是一个穷人。作用:串联情节,交代对象。

C.杨:(从蒲团上跳起来)什么?你要押她的铺盖!作用:说明人物情绪激动,表现人物好管闲事之美德。

D.杨:(转过气来)唉,气人不气人?这样的蛮家伙,见过没有?捶她一顿,出出气,赞成不赞成?作用:交代人物情态,为后面“出气”作铺垫。

答案:D

解析:应是与上文“气得说不出话来”照应。

6.对本剧的语言运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剧语言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幽默感。

B.本剧语言简洁、精确,台词个性化,因而制造出喜剧情境,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C.剧本中的“人物介绍”和“舞台提示”也极其诙谐有趣,叫人读而难忘。

D.剧中人的语言充满讽刺嘲笑意味,这种讽刺嘲笑既有对吴太太可厌可笑的泼妇骂街的嘲笑,也有对杨长雄迂腐不堪的嘲笑,还有对成众在关键时刻冒出的一两句“感叹”的嘲笑。

答案:D

7.对《三块钱国币》这个剧本主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剧本写了抗战时期后方日常生活中的一桩小事、一场口角,抒发了作者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态度。

B.这个剧本通过对“花瓶事件”的不同态度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善恶终有报”的愿望。

C.这个剧本通过对抗战时期后方的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小市民贪婪做法的切齿痛恨。

D.这个剧本通过对“花瓶事件”的不同态度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抗日战争的态度。

答案:A

拓展应用

跳一跳,够得着!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历史剧创作

①历史是什么?曾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历史不是任人雕刻的大理石。”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

形诸文字的“历史”,正是人们雕刻的“大理石”!或假手于时代思想,甚或假手于某些“超人”。我们所能感知、认同乃至品味的只是雕刻的如何而已。我们能苛求雕刻师吗?不,反躬自问,你自己不也是个不署名的小小雕刻师!于是面对“大理石”,要求历史剧“再现历史”或者说“艺术地再现历史”,不啻“乌托邦”!

②我所理解的历史剧可以简化为两个字:传神。历史并非不可知,历史确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且是永远发展着的存在。就历史的局部、细部而言,人人可以感知;而作为整体的历史,却是任谁也无法把握。历史犹如向着无涯奔流不息的长河,诗剧作家所能做到的只是追寻浩浩乎行经波峰浪谷间的神韵,从一抹浪花中窥视江河的底蕴。

③然而,人毕竟是伟大的!人不仅仅属于历史,人更献身于现实中大地上活生生的生活。人可以挣脱历史的羁绊,站在历史之外评点历史。正如加缪所说,人“还在自然秩序中发现了一种存在的理由”,人“可能拒绝整个历史,而又与繁星和大海的世界相协调”(引自《反抗者》)。史剧作家认清了这种定位,他的创作就可以追求一种“间离效果”。人和剧同时获得解放,所传达的是历史之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十分推崇迪伦马特的“非历史的历史剧”,尤其欣赏他的《罗慕路斯大帝》。

④历史离不开人和事。事是人做出来的。因此,历史的核心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早已“托体同山阿”,身与灵俱灭。留给后人的是枯寂的文物。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字记载,人物的自述和他人的叙述。

文字记载纵然累万,毕竟有限,且为当时的统治思想所困,更不乏无稽与造假,历史的烟尘往往演化成障目浓雾。为免“雾失楼台”,必须拨开迷雾,登堂入室,窥其形而察其神。对于史剧作家来说,在一番深入研究之后,手中那支五色笔即使不能挥洒出形神兼备,也宁可失其形,不可失其神!

⑤历史剧创作的目的不是再现历史上的场面,也不是“复活”历史上的人物,而是借助历史场面和历史人物,传达史剧作家在当今时代所感悟到的审美理想。同样是匆匆的过客,史剧作家要在“大理石”上刻下他的印记!

⑥文学剧本说到底是剧作家个人的创造。这一创作规律决定剧作家的创作个性必然要在作品中张扬,从思想意蕴、审美情趣到艺术风格乃至遣词用字。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剧本,其所以雅俗文野,正是创作个性的殊异所造成。对于历史剧创作来说,既要传历史之神,又要传人物之神,还要传作者之神!

8.作者在第一段中为什么说“面对‘大理石’要求历史剧‘再现历史’或者说‘艺术地再现历史’不啻‘乌托邦’”?

作者认为:

(1)从客观上说,历史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主观上说,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③段的“定位”在本文指的是什么?

10.第③段中所说的“间离效果”指历史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

11.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本文观点的两项是( )

A.我们读到的历史学家写的历史,都不是纯客观的历史。

B.写历史剧应当做到形神兼备。

C.“传神“就是传历史事件之神、历史人物之神、历史剧作者感悟到的审美理想。

D.把握住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才能写出传神的历史剧。

E.同一历史题材可创作出多种历史剧本。这与剧作者占有的史料不同不无关系。

8.答案:(1)看到的形诸“文字”的历史,正是人们雕刻的“大理石”。(2)创作个性必然要在作品中张扬。

9.答案:人不仅属于历史,更献身于活生生的生活。(或:人可以挣脱历史的羁绊,在历史之外评点历史。)

10.答案:达到立足现实,追求神似,而不是简单再现历史(的效果)。(意思对即可)

11.答案:创作历史剧不是简单再现历史场面、历史人物,而是借历史场面、历史人物传达作家感悟到的审美理想。

12.答案:BD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