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onghk
2018-11-02
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及练习试题,其中包括作者简介、重点字词、必背语段、重点句子、全文结构及练习试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
本课的生字词的语音、字形及部分字词的含义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三、必背语段
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文,其背诵的段落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重点。
四、重点句子理解
掌握本文的重点语句有助于大家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及文章特点。
五、全文结构
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大家清晰的了解文章脉络,方便大家分开段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学习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一定不要忘记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勾当/勾通 吐露/露马脚 勒索/悬崖勒马
B.着落/着想 血迹/血淋淋 挑剔/痛哭流涕
C.削发/剥削 关卡/卡脖子 攒射/人头攒动
D.血泊/停泊 馈赠/溃疡病 跻身/济济一堂
【解析】 A项,分别读ɡòu/ɡōu ,lù/lòu,lè/lè;B项,分别读zhuó/zhuó,xuè/xiě,tī/tì;C项,分别读xuē/xuē,qiǎ/qiǎ,cuán/cuán;D项,分别读pō/bó,kuì/kuì,jī/jǐ。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预定 预订 殒灭 陨身不恤
B.率领 帅直 惨淡 残绝人寰
C.和蔼 暮霭 大概 英勇气慨
D.缘由 原由 吭声 引吭高歌
【解析】 A项,“陨”应为“殒”;B项,“帅”应为“率”,“残”应为“惨”;C项,“慨”应为“概”。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糯康为首的犯罪集团与极少数泰国不法军人相勾结制造了耸人听闻的“湄公河惨案”,今年9月,该案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糯康等6名犯罪嫌疑人接受了中国法律的公正审判。
B.当听说积攒了多年的储蓄被丈夫一夜输光后,她从来没有惊心动魄到这样的地步,一下子晕了过去。
C.在电影《落叶归根》里,郭德纲因扮演劫匪操着一口河南腔,险被网友骂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很受伤”的河南人更是出离愤怒,要求郭德纲给个解释。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中国文学界为之沸腾,真是大快人心。获得诺奖,是对莫言这么多年的努力,这么多的优秀作品一个极大的肯定。
【解析】 A项,“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应改用“骇人听闻”。B项,“惊心动魄”指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应改为“失魂落魄”。C项,“出离愤怒”指愤怒到了极点,使用恰当。D项,“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感到痛快。此处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答案】 C
4.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926年3月18日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无疑义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
B.鲁迅先生在《空谈》一文中这样说:“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
C.从表面上看来,段祺瑞政府与帝国主义者之间似乎没有连裆瓜葛;但是,从实质上看,帝国主义与段祺瑞政府是合谋的。
D.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解析】 C项,最后一句与前文不照应,应改为“段祺瑞政府与帝国主义是合谋的”。
【答案】 C
5.默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2)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6~9题。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6.(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第四部分的第一段写怀疑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文中表示怀疑的文字,其实不是真正的怀疑,而是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行径表示出乎意料,是为突出这一主题并引起第五部分的议论、抒情。
【答案】 不能删。因为它能突出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出人意料的下劣凶残,并为第五部分的议论、抒情蓄势。
7.第四部分的第三、四段文字可以归并为一段文字,但作者却将它们分成两段来陈述,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段间停顿比句间停顿时间长,读起来更顺畅,更有力;②在感情上,将段政府和走狗文人分开揭露,分别“进攻”,“火力”更猛,更能表达作者对他们无耻行径的愤慨。
8.第五段在这部分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对重点段落的理解能力。第五段是抒情议论,是对上面内容的升华,也是情感的爆发。这一段共分三层:“惨象……可说呢”为第一层,写出原因,概述上文;“我懂……缘由了”为第二层,为中心句;“沉默呵,……灭亡”为第三层,写结果,也是希望和自信。
【答案】 总结作用,升华了第四部分的思想。
中心句:“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9.第五段中“惨象”和“流言”分别是对第四部分第________段内容的概括。而第________段中的“______________”一语则是对这两者的评述。
【解析】 该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通读第五部分可知,“惨象”指第二段的内容,“流言”则指三、四段中“但段政府就有令”“但接着就有流言”,以此突出执政府的下劣凶残。
【答案】 二、三、四 一 下劣凶残
三、课外阅读
(2012•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忆韦素园君
鲁 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10.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的原因,以及鲁迅这样说表现出的对韦素园的认识和感情。
【答案】 ①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②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11.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写法特点的能力。要细读文段,把握文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分析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该段中“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能够体现作者感情的变化,四个“忽而”在句式上构成了排比,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答案】 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12.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阅读全文,按了解程度的由浅入深找到相关的词语:瘦小(生病、生活条件不好)、精明(思想敏锐)、正经(严肃)、执著(挑战冷门,甘坐冷板凳)、热爱工作(鲁迅记忆与他初次见面时他就在工作,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笑影少(在长者面前尊敬的态度,显得拘谨)、认真(致命伤,精神内核)、关心朋友、迂(不许朋友再咯血了)、平凡(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将这些句子加以整合即可。
【答案】 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的文学青年;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13.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要明确“在中国第一要他多”的原因,首先是韦素园的“泥土”精神,二是这种精神对社会的意义。此外还要注意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分析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案】 ①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②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四、语言表达
14.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了下面的一些话,请阅读这些文字,然后根据要求答题。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鲁迅认为政府的屠杀和反动文人的言论会有两种结果,请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这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文字分两层,也就是两种结果,省略号之前写“灭亡”,之后写“革命”。也可结合课文第四部分最后一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来回答。
【答案】 (一种结果是)全民族在黑暗统治中悲观失望,沉默地走到灭亡。
(一种结果是)一切爱国者和人民将起来革命,推翻黑暗统治。
15.下面是某同学日记中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还是遗憾。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看清句子的特点。从整体上看,语段为一组排比句,同时下一句“见了”的对象为上一句遗憾没有见到的对象。抓住这两个特点,注意“遗憾”之前的用词,体现语气上的差别,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没见过草原的辽阔 仍然遗憾 见了草原的辽阔 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依旧遗憾
标签:高二语文知识点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