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h
2014-02-17
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提供“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三”一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三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用作动词,冲击。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闻舟中夜谈琵琶声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 (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 (歌:名词用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填然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树之以桑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使……弯曲。) 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名词作动词,安排次序。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内立法度 (内:名词用状语,对内。)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牖: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绳、枢:名词作动词,做窗户、系户枢。)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形容词作动词,险固的地势。) 尊贤而重土 (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天下云集响应 (云、响:名词作状语,像浮云、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 (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困:形容词作动词,处于困境之中。)
外连衡而斗诸侯 (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流血漂橹 (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 约从离衡(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以愚黔首 (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无知。)
以弱天下之民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 (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愚益愚 (愚: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师。)
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难于上青天 (状语后置) 感斯人言 (被动句)
转徙于江湖间 (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有”即“有之”,宾语前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于道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省略句) 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 (省略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輮以(之)为轮 (省略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利”“之强”,定语后置。)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省略句)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省略主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省略宾语)
聚之(于)咸阳 (省略介词)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 (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 (省略介词“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弟子”,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六、要点选析
1、李白,盛唐诗人,字( 太白 ),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当局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1、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2、《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3、荀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4、《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启人思考。(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輮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赋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5、贾谊,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6、《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8、《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以上就是“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三”的所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语文知识点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