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4-28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1、D(A曾谙ān勾当gòng,B剽悍piāo腕力wàn,C水涡wō刨床bào)
2.(选C,"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指向上汇报或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客观事物的实质。"暴发"、"爆发"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熟习"指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很深刻,深刻而熟练地掌握,常用于技术或学问等,"熟悉"指知道得很详细,了解得很清楚,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道理;)
3、D(解析:A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B韦编三绝: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读《周易》,常常翻阅,爱不释手,以致连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也断了数次。形容好学不倦,勤奋用功。C按图索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D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比喻地位高的人一旦失去权势,处境还不如普通百姓。与句子语境不合。)
4.A(B项句式杂糅,应将“以保护……的宗旨”中“的”改成“为”,或在“以”后加“实现”。C项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建议”。D项成分残缺,应在“收费”的后面添加“制度”“措施”等词语来作为“完善”的宾语中心词)
5.C(括号里的内容“包括新房和二手房”是解释“房屋”的,应放在“房屋”的后面)
6.A(这句话出自首段,引出易于出现文化焦虑症候的观点,文化焦虑症候的本质特征是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而发展中国家希望公平参与不同于渴望认可,也未必是以他人标准为准则。)
7.B(“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说法有误。)
8. C(A.“毫无意义”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没更大的意义”;B.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只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条件;D.经济发达程度不是唯一标准。)
9.B(稍:渐渐)
10.A(A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B前者表推测,大概;后者表选择关系的连词;C前者表并列,并且;后者表转折,反而;D前者表原因,因为;后者表目的,来。)
11.C(文章议论范增应何时离开项羽通以退为进的议论,提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以此推论可知)
12.A(范增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审时度势,更没有在政见不合时果断除掉项羽或者果断离开,所以作者认为范增“陋矣”)
13.(1)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翻译时必须落实对“之”“善”“情”的理解)。
(2)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这一句考查学生能否结合语境灵活理解的能力,语言点在“独”;“之”可理解成为取独,但翻译时可以灵活处理。)
(3)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翻译时必须落实对“则”“以”的理解。)
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也自为之吧。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回乡时,还没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也可译为“因为什么事”)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项羽杀卿子冠军朱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认为他是贤明君主。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又没有被接受。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一翻事业(见识)浅陋啊!
虽然如此,范增还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简析:本文是苏轼早期的史论。作者当时阅历不深所以其中提出了一些范增应该杀死项羽的书生之见。但文章立意不落俗套能翻空出奇随机生发极尽回环变换的姿态。在写作技巧上从一点展开多方证明反复推测设想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对后代的应试文章影响很大。
14.(1)、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1分)
意境: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意境(1分)
示例: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
(2)、“飞蓬”一句,借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暗喻戍边将士孤苦无依的漂泊感;“迷鸟路”、“白雁哀鸣”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哀痛;“绝塞”、“孤城”则通过与世隔绝的边塞黄昏、闭门孤城,表现了戍边将士们孤独寂寞的思归愁绪。(能结合具体文本,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可得4分)
15.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目眇眇兮愁予 洞庭波兮木叶下,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多于机上之女工 多于在庾之粟粒
16.(2分)人生 希望 17.(4分)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1)“常”是可以看见、可以预约的,“变”是不可捉摸、不可预约的;(2)人的生命个体是弱小的,在凶险无穷的变化面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18.(3分)(1)祝福生命之“常”,宽容生命之“变”;(2)对“变”中短暂的“常”,持欣赏态度;(3)对不可抗拒的“变”,永保预约的希望。
19.(3分)(1)车在曲折绵延的山路上盘旋而行;(2)人在曲折绵延的人生之路上行走;(3)作者经历了一段曲折绵延的心路历程。
20.(3分)(1)从构思看,作者用“可以预约的雪”,反衬并突出了人生的不可预约。(2)从主旨看,“可以预约的雪”是作者心中希望的象征,暗示了主旨。(3)从语言看,“可以预约的雪”富有诗意,清新雅致,和文章风格一致。
21.(6分) D F 22.(3分)((1) 舆论攻击 (2) 不让亮相 (3) 禁止使用
23.(2分)⑤⑥②①④③
24.(4分)参考示例:(1)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2)世界的文化遗产,人类的精神家园(3)人类的日记本,历史的教科书(4)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和谐社会人人参与 (5)文化遗产,保护在先;以人为本,合理利用
25.作文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思辩性很强的关系型作文题,关系类作文要二者兼顾,可以侧重一方。但如果只写一方就是跑题了。关于“半与全”,可有如下思考:
1、对自要求要“全”,对人要求要“半” 2、对他人之过要“半”,对自我要“全”
3、对生活求“半”,对人格素养求“全” 4、要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
5、“半”也是相对于自己的“全”。一个人无论到哪里,做什么,只要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时刻感受到那份简单纯粹的欢乐,这何尝不是相对于自己有限实力及周围有限条件的一种完美呢?
6、“半”是“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半”的积累,“全”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7、得到完美,并非就得到了“美好”;得到“半”,并非只得到了缺陷。
8、有“半”的心态,可冷静面对成败,怡然享受人生;有“全”为追求目标,不至不思进取,蹉跎一生。
范文:《半江瑟瑟半江红》
求全的人天真,舍半的人诚实。
求全不是错;是天真,是浪漫,是一种执着。亚当和夏娃只是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终究得不到生命树上的果实。人是带着遗憾来到人间的,“可怕”的是:人得到的那一半是智慧而不是永恒的生命;灵魂一旦得到了智慧,她的追求便永无止境。黑格尔说:人的灵魂一定到过至善至美之境,否则她怎么会永远地追逐完美呢?
不是吗?楚大夫屈原正是如此一个灵魂。明知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永远无“美政”可言,又何苦耗尽生命的浪漫呢?然而他对美政的追求却是如此的固执,“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无论是哪个时代,总有那追求完美的不死的灵魂,郁郁而来到今世,留下的却是汨罗江上的万古悲风。
求全的人是可爱的,又是可悲的。没有一个求全的人不为此付出代价,然而他们宁可如此,也要灵魂完璧归赵!
而我又说,舍半的人是诚实的。
我相信,长大了的人都是明白的,只是淡淡的日子总已经淡忘罢了。当如今的我终于走进了这一门槛,我才承认并非多数的人生可以叱诧风云,也并非多数的人生可以功成身退。少年轻狂,梦中曾经的乌托邦已成为彻底的童话……我相信是这样的,人在妥协中成熟,当你一只手捧着理想的甜蜜,一只手必然握着现实的冷漠;当你想一只脚登云踏月,另一只必然脚踏实地。
多么喜欢萨冈的直率。她用文字告诉我,少年要面对甜蜜的幸福,也要面对冷涩的忧愁。其实,一句话便够了。《你好,忧愁》。萨冈说:她要早早地死去。我很惊诧,而今明白了,她也无法承受狂欢后的空虚。然而她终究没有自杀,她明白,她必须面对那一半的空虚。
历史上灿烂的生命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不是吗?梵高用他一生的寥落凋零,去换取灵魂那一半的辉煌,可以见证的便是他心中灿烂的“太阳”。
贝多芬失去了外界的声音,收获的却是生命的乐声。
李煜失去了他的王国,雕栏玉砌都化为心中的废墟,难道他收获的不是另一个艺术的王国吗?
李清照失去了她休戚与共的丈夫,得到的不是人生的成熟吗?
人生都是这样一来的,最懂人生的莫过于小丑——他的半脸满面微笑,他的另一半必然满含泪水。
不要嘲笑求全的人,不要悲哀人生的残缺。日出日落,云涨云消,花开花谢,春来春去;这才有了值得感怀,值得珍惜,值得期待的东西啊!
人生的确如此,半江瑟瑟半江红。
【点评】 该文立意深刻,充满哲思。求全的人“可爱”,但是未免“可悲”;“舍半的人才诚实”,人生不得不也应当在求全时选择舍半。让人感佩的是作者对相关材料的熟识和运用自如,从其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我们很容易觉察到平时知识积累所显示的张力。从亚当夏娃、贝多芬到萨冈、梵高,从楚大夫屈原到李煜、李清照,还有标题对白居易《暮江吟》中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化用,都体现了作者阅读之丰,积淀之深。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惟有涉猎广泛、积累丰厚、腹笥充实,方能纵横捭阖,议论风生。
“半”的追求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李密庵与尼采的遥相呼应,揭开了人们对“半”的思考。
古往今来,“半”始终与人类相随。
太极,一个完美的平衡。阴阳两半互相对立却又无法将对方掩盖,展现出自然界最原始的关于“半”的和谐。从那时起,对于“半”的追求便种入了许多人的心里。谢安,一个注定不朽的名字。在战乱中挺身而出,平定兵祸,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就是这样一个胸怀天下之人,却甘心在权力、名誉步向顶峰时交出自己的相印,隐居东山之下。豁达使他体会知足常乐的真理,也使他始终没有步李斯之流的后尘。这种豁达,难道不是对于“半”的追求所给予的吗?华盛顿在全国的拥戴中缓缓下台;洛克菲勒在富甲天下之时告别财团;乔丹在万众膜拜之前激流勇退。这一切,不也正暗含着他们心中对“半”的追求吗?
对“半”的追求深入人心,但对“全”的追求也从未停歇。然而,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修大运河,联通中国经济主动脉;亲赴大漠,稳固对西域的统治;三伐辽东,威震高丽;建大兴城,创造世界第一国都……如此丰功伟业,看似是一个完美的功绩。但别忘了故事的主角——隋炀帝杨广。他太追求完美,太想把前人百年大业用十年去完成,以至于劳民伤财、怨声四起,亲手将自己的江山送给了李唐。完美之所以诱人,便在于它的不可能。对“全”的追求好似一座五指山,下面压着众多一味追求“全”的孙悟空。13亿份期待,压垮了08的刘翔;巨大的市场摧毁了渴望垄断的四川长虹。“全”,从来就只是个梦而已。
追求“半”并不意味着“无为”,而是一种宽容、一种豁达,为他人,也为自己留下台阶。追求“全”往往使人陷入疯狂,而追求“半”的人总是多着几分理智。
渴望着“全”而追求着“半”,也许是对成功最健康的心态。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期中语文考试卷,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