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2014-2015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编辑:

2015-01-21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马温

①我对我说:“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②这是在给我自己鼓劲,我在犒赏自己,或也许只是想放自己一马,让我仍可从容不迫地虚度,和从前一样。

③从前我虚度过什么呢?我在作文簿上写出幼稚但充满真诚的排比句,在长满杂草的中学操场上,一脚将足球踢过中线。我虚度了露天电影,虚度过广场集会,虚度了古籍书店里的打折旧书,虚度过历史行将变轨的重要时点,虚度了赤脚挑河泥肩膀疼痛的那个上午,虚度过江边码头游泳的晃晃荡荡的傍晚,虚度了黄山日出,也虚度过泰山经石峪那些隶体的大字,虚度了小说手抄本中的女孩和她朗诵的诗句,虚度过私人聚会桌上只有油炸花生米,被我虚度的还有“1812:枪骑兵之歌”、“马贩子科尔哈斯”,一些肥皂剧我也没放过。

④虚度让我活着并活得开心。我的少年、青年、中年和我当前深陷其中的老年,每个阶段我都留下笑眯眯的照片。这些照片证明我一直快乐,还证明虚度并非步入人生歧途需要挽救和痛改。不要说什么情何以堪,不就是过日子,过得松弛点么?巴西世界杯,那些将点球踢飞的名将,俱是因为想让他的临门一脚力挽狂澜、石破天惊、永垂青史,于是,在那一秒,足球的轨迹被这沉重的意义篡改了。

⑤我的个人经验是,当我想要赋予日子意义时,这个日子要么虚假失真,要么夸张矫情,受折磨的是我,活得好累啊,艰难度日啊!

⑥意义不是我的人生唯一可穿的衣服,我还可以穿树叶,穿动物的毛皮,穿废旧报纸,甚至,什么也不穿,天天日光浴。

⑦昨天我没有看一页书,却写了比一千字还多的文字。这件事短暂地阻击了我的蹉跎习惯,并让我的昨天呈现出某种意义。可是,不阅读却写出那么多废话,这是意义呢还是算无聊?——除此之外,关于昨天我想不起更多细节了。日子一经虚度就变得模糊不清。虚度经不起回忆,虚度的日子在回忆中丧失清晰度和完整性。虚度的反面,有一种人生,可以无限次地被回忆,他的每一天都有清晰描绘,每件事都有来龙去脉,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每天被观察,时刻被记录。

⑧如果我不希望我的人生被如此观察和记录,那么,我必须让自己成为一只野外的小老鼠。我不隶属于某个医学实验室,我有自己的洞穴,我在狗尾巴草和薄霜中自由呼吸,无论我是雄性还是雌性,我都操着乡音向异性表达柔情蜜意。我有充足的权利虚度属于我的生命,我既然不喜欢意义,那就恳请意义不要来碰我,我既然喜欢日复一日看不出意义的日子,那就由着我,由着我这样活着吧。

⑨我虚度过太多太多,简直,我就是虚度了人生,虚度了这个世界。我不会直接说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我只是说我在虚度。我不否认,许多秘密在虚度中钻出地表,许多情感在虚度中长出触须,许多语言在虚度中赢得好感,许多行为在虚度中放肆演出,而许多意义也在虚度中次第浮现——很悲剧,我还是没能躲开“意义”对我的侵袭和拥抱。意义有很强的黏性,哪儿有人生,意义就来攀爬,像爬山虎对一面山崖的覆盖和侵占。

⑩荷由几个部分组成:露出水面的是荷叶,荷叶之上有荷花,荷花谢了就结出莲蓬,还有埋在淤泥中的藕。藕深藏不露,而荷叶招摇,荷花粉艳,莲蓬又是羞羞答答,它们都可拿来寓意某种生活态度与立场。藕虽然有哲学家的深奥,同时也有大小姐的古怪脾气,采藕人穿着防水服,一番踩找和拉扯,才将它拔起来见了天日,可是藕却不给人好脸色,肮脏脏的泥巴糊了一身,不论它是否代表意义,不论这种意义是否深刻,我都不选它。我的倾向是选择荷叶。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啊摇地摇成一把亮晶晶的玉珠,这样幼稚的游戏,荷叶总是做不厌。你也可以说它是无聊,你也可以说这很有趣。

(选自《散文》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13.通读全文,概括作者笔下“虚度”的特征。(4分)

14.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样的作用?(6分)

15.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表达特色。(4分)

16.请探究结尾处“你也可以说它是无聊,你也可以说这很有趣”两句话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三国史话》楔子

吕思勉

①“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②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③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④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⑤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

⑥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⑦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

17.简析前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18.简述第④段的思路。(6分)

19.就本文来看,写作《三国史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