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备战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练习题:雨霖铃同步测试

编辑:

2013-10-21

6.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

答:

7.文章第④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

8.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

9.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

答:

文采展示

10.★★★★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同时其词作语言又很通俗,据说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其作品流布之广。你对写作中的“语言通俗”是怎么看的?请用200字以上的篇幅表达你的观点。

高考模拟

11.★★★按表达要求在规定空格内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07年江西卷)

5月3日 校长 是 在会上 向灾区 提议 捐款 全校师生

(1)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

答:

(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答:

12.★★★★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07年浙江卷)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

答:

A卷

双基再现

1 A点拨:B“吮”应读“shǔn”C“鲜”应读“xiǎn”D “”应读“fā”

2 D点拨:点拨:A再-在B常-长C蔼-霭

3 C点拨:“经年”是“年复一年”的意思。

4 D点拨:“经年”呼应“今宵”不对。

5 C点拨:C是直接抒情,题干及ABD都是融情于景。

探究提高

6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点拨:把握景物特点

7这两句用精练传神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深,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是何其尖锐,更加强化了感情的发展。点拨:着眼于两个动态感实足的细节。

8“念”在结构上是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它把实与虚巧妙地联结起来。点拨:把握结构脉络。

综合运用

9洗涤心灵,抖擞精神,走出寂寞,获得新生。点拨:注意词语内在的逻辑性。

10(1)幼吾幼 , 以及人之幼 (2)人生自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 (3)青春做伴好还乡

B 卷

比较阅读

1甲是长调(慢词);乙当为小令(另一体式“转调踏莎行”为中调)。点拨:58字内为小令,59至89字为中调,90字以上是长调。

2甲是在凄清的况味里离别的:寒蝉、长亭、急雨刚停的秋天傍晚;乙是则是在风和日暖的春天里。点拨:抓住景物特点分析。

3甲重点是动作“执手”、“无语”; 乙突出了心理——柔肠寸断。点拨:从关键句入手。

4甲是直抒胸臆,乙是用比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使之形象化。点拨:结合语境判断。

5C点拨:乙中的“行人”也是抒情主人公,是主角。

美文赏析

6.①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②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点拨:找准搜索区域,注意角度。大意对即可。

7.不矛盾。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不是寂寞的”。 点拨:联系主题做答,意思对就行。

8.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到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垫。点拨:注意由实到虚的升华,意思对即可。

9.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明代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点拨:注意角度,以及与全文的联系,大意对即可。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