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测试

编辑:

2013-10-21

5. 下面是关于“经、史、子、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开始有“五经”,宋代增加到“十三经”,这些都是古

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

B. 史部是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籍,各种体裁的

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别。

C. 子部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到了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地

扩大,它包括除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

D. 集部是四部中最大的类别,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主

要是诗文创作,但也不全是文学作品。

6.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成

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B. 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叙述

了从唐到元的典章制度的沿革。

C. 集部中,汇选若干人作品的集子称为总集,而《白氏长庆集》和《欧阳文忠公

集》则属于别集。

D. 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梁萧统编的《文选》,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余家

的作品七百余篇。

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就在于历代统治阶级

的推崇和提倡。

B. 由于“二十四史”都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认可的,所以被统治阶级视为“正

史”。

C. 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开始,“二十四史”采用的纪传体例,是

司马迁开创的。

D.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体例是编年体,这就导致了《资治通鉴》不能进入“二

十四史”行列。

三、(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方山子①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 B. 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隐居

C. 余既耸然异之 耸:通“怂”,惊讶 D. 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从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过岐亭,适见焉 然力足以至焉

C.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 亦足以富乐 秦以攻取之外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

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B. 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练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

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C. 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D. 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

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