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xingt
2013-03-11
【摘要】鉴于大家对威廉希尔app 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小石城山记”,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难点:
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
二、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他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唯有悬溪之畔的柳子庙,尚可以寄托后人的情思。
三、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四、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五、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垠(yn) 睥睨(p靱n) 梁?(l)疏数(shu)偃(yăn)仰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
实词:径:一直。 逾:越过。
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梁欐:栋梁。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
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
虚词:“以”的用法 “投以小石”
(4)提问:
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六、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傥(tăng)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
实词: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或者。
辱:屈辱,贬谪。
(3)提问:
①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答案: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②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答案: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七、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八、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九、小结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
十、讨论:思考•探究•练习一
明确:此句是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讨论:思考 探究 练习二
“气之灵”:第一段
结合前文,议论反复抑扬,反映了作者心潮起伏,无限愤懑之情。显然,上天根本没有什么造物主,而人间却有多少不平事啊!
讨论:思考 探究 练习三
大意:(一)记叙小石城山景(奇,类智者所施设也)。
(二) 抒写美景“千百年不得一售”的叹惜之情。
主旨:(藉小石城山奇景不在中州,疑造物者之无)抒写自己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感叹。
十一、作业:
(1)背诵全文
(2)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可小组讨论。
注意“而”的用法。不明之处做上记号!
附: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这句不能确定,我认为括号外的这句比较合适)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 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一、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政治迫害却不悲观消沉,而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 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与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引出课题。
2 回顾与发现: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回顾、思考与概括)
3 预习与交流:
(1)感知作者。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辙,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与同学交流。合作交流与积累
(2)预习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难以理解的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完成。小组无法解决的,大胆提出,交由全班共同完成。合作交流与积累
二、品味与鉴赏:
1 检测与积累:
字词过关。注重词类活用现象。
文化积累。了解文言文中“朔”“望”“既望”及“晦”的含义。
③句子翻译。检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倒装句的译法。 思考、表达、积累
2 整体感知:
①“快哉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帮助理解主旨)
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中含有“快”的句子,整理出本文的结构。 感知、概括及理解。
3 品味与评价:①从文中看,“快哉亭”命名的原因是什么?②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思考、品味及自由发言
4 体会与鉴赏:请用两三句话,就文章的某一方面进行鉴赏。(要求:①要有观点,评析简洁;②多角度思考,一方面鉴赏)自由发言、个别发言
三、语文活动:
1 辨析与表达: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畅所欲言
四、课后学习与作业:
1. 课后再次交流预习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习卡片。
2. 学习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附: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
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道山亭记》
曾 巩
教学要求: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课 型: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自读、诵读、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背景。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录》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
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这篇记就是《道山亭记》。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三、体会第一段。
1.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
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3.这段主要写什么?(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
四、体会第二段。
1.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地理位置(位于闽中)。
地势(平而广)。
地域风貌(枕江面海)。
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
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
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2.本段又主要写什么?(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体会第3、4段。
1.第三段主要写什么?
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半为写人。
2. 第四段主要写什么?
称颂程师孟治闽的政绩——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的官职、名字。整段全是写人。
六、讨论、探究:
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
七、探讨写作特点。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
③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
七、小结、作业:
本文的构思独特,学生不易理解其写法,教师要善于指点学生抓住要领,深入理解文。
作业
百丈山记
朱熹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的思路,分析叙述的层次。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理性的思考。
4、体会作者的写景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分析叙述的层次。
2、体会作者的写景的技巧。
3、重点体会“遁、磴、壁、殚……”等词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景的技巧。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题解】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它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贯串,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在同时所写《百丈山六咏》之一《西阁》的绝句中,朱熹曾抒发了“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的情怀与议论,而没有把它写进本文。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二)、学生自渎课文。
(三)提名朗读课文,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
略写沿途,直写描写的中心。
描述循水而上所看到的景色。
描写百丈山中瀑布和山峰的壮丽之美。
点明同游者和作者作记的原因。
(五)深入体会文意,探讨以下问题;
第二自然段循水而上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
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第三自然段:
此段描写以何为中心?
描写西南面时,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
此段写景的方法与第二段有和不同?
明确并板书:
东南:瀑布
石台→ 西南:山峰
东面:“径断”
(六)小结并解答课后题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威廉希尔app 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小石城山记”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