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j
2014-05-05
高二下册生物试题2014
高二下册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用样方法的是
A.田鼠 B.蚯蚓 C.野兔 D.猫头鹰
2.森林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原因是
A.不同高度分布的动物不同 B.不同高度的温度不同
C.不同高度的光照不同 D.不同高度的湿度不同
3.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必须是生产者,原因是
A.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 B.生产者在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
C.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D.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D.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错误叙述是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
B.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都比自然生态系统低
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
D.生态系统的成分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6.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食物网比甘蔗田更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8.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m3)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m3) 365 665 750 l 983 2490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各种描述错误的是
A.土壤污染物浓度与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成正相关
B.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有一些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C.水污染会显著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D.距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越大
9.测得某生态系统含a、b、c、d4种生物,且构成的食物链为a→ b→ c → d。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同化能量最多的是a,b同化的能量大约只有a的10%~20%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
D.4种生物所含的能量最终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0.下图是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字母X最可能代表:
A.生物因素 B.共生关系 C.能量流动 D.物质循环
11.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 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12.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4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3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4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3种蝌蚪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3种蝌蚪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捕食3种蝌蚪的机会不均等
1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江苏地区的农田弃耕后,最终会演替为森林群落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4.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最可能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15.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只野驴刚死亡,以下较易复生野驴的方法是
A.将野驴的体细胞取出,利用组织培养,培育成新个体 ?
B.将野驴的体细胞两两融合,再经组织培养技术,经脱分化、再分化培育成新个体 ?
C.取出野驴的体细胞核移植到母家驴的去核卵细胞中,经孕育培养成新个体 ?
D.将野驴的基因导入家驴的受精卵中,培育成新个体
16.下列有关蛋白质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工程无需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B.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蛋白质仍是天然的蛋白质
C.蛋白质工程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D.蛋白质工程是在蛋白质分子水平上改造蛋白质的
17.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18.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B.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C.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19.制作腐乳时卤汤中酒的含量若控制在20%,则
A.豆腐会腐败 B.使豆腐块变硬 C.成熟时间会延长 D.析出豆腐中的水分
20.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正确的是
A.果醋的制作需用醋酸菌,制作时需要隔绝空气
B.果酒制作中的酵母菌来自葡萄,所以葡萄不需清洗
C.制作果酒、果醋及乳腐的最适温度各不相同
D.腐乳的制作要靠毛霉等微生物分解蛋白质和脂肪,装瓶后不需严格密封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21.为了搞清食管癌与长期食用被亚硝胺污染的食物的关系,可选用的方法是
A.利用动物进行长期模拟实验
B.随机抽样调查吸烟和食用过热食物人群的发病率
C.对患病高发区与低发区食物中亚硝胺含量进行对比
D.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统计发病率
2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
A.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增加生态系统中基因的多样性
23.下列酶制剂经常被用于细胞工程的有
A.DNA连接酶 B.DNA聚合酶
C.纤维素酶 D.胰蛋白酶
24.科学家研究地球上物种分布时发现了如右图所示的结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拔高度越高生物种类越少主要和温度有关
B.海水深度越深生物种类越少主要和阳光有关
C.生物量和生物种类是呈正相关的
D.同一海拔高度的不同地区物种丰富度不同
25.科学家在研究昆虫A和昆虫B的竞争关系时,获得实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条 件 存活率(%)
温度(℃) 相对湿度(%) 昆虫A 昆虫B
34 70 0 100
34 30 90 10
29 70 14 86
29 30 87 13
24 70 71 29
24 30 100 0
A.实验开始时各组所加的两种昆虫数量相等
B.实验过程中各组光照、提供的食物等条件应该相同
C.影响昆虫A的条件是湿度,影响昆虫B的条件是温度
D.实验提示我们气候条件不同,农田中的虫害不同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9题,共计65分。
26.(8分)请根据右边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_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 形式贮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
(3)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_______。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
(5)太阳能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_________形式释放到大气中,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这些能量,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7.(5分)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 的种间关系。
(2)图中共有食物链 条。
(3)本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__________个营养级。
(4)由于人们连续地围捕狼,使_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物受到破坏。停止围捕几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生态系统又恢复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 能力。
28.(7分)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全球只剩下不到100只,在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可能只有10到30只。一只虎至少需要15到30平方公里活动空间。近代的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很难满足华南虎的生存和繁殖的要求。华南虎的很多食物是人类的经济动物,当人们的猎杀使这些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华南虎已经很难生存。
(1)华南虎和东北虎均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从进化的角度看,其差异的实质是种群 不同。
(2)野外的成年华南虎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 信息。
(3)下图是能量流经华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华南虎的摄入量。那么,B、
D、E依次表示华南虎的 、
、 。
而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含的能量至少应到达 。
(4)如果某地存在野生华南虎,对该区域内的华南虎最好的保护方式是 。
29.(8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一种叫做水葫芦的水生植物进入我国云南滇池生长,短短两年时间将滇池水面几乎全部占据,造成旅游、水产多方面损失。水葫芦进入我国云南后,初期的增长曲线接近于 型增长。
(2)水葫芦在原产地并没有造成“疯长”的原因主要是 。
(3)图中的K表示的含义是
,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应把握在 点时进行,因为此时种群数量的恢复能力最强。
(4)许多地区常采用投药灭鼠的方法,效果并不好,从种群生长规律分析原因是
。要从根本上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更为有效的方法是 ,试举两例: 。
30.(7分)利用下面提供的材料用具和实验场所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探究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黑藻、小鱼、清澈的河水、洗净的沙、凡士林、2L带盖玻璃瓶、黑色套袋、温度适宜的实验场所。
(1)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外界因素可能有 。
(2)在制作生态瓶时,你选择的生产者可以是__________,凡士林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 。
(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5个生态瓶(其中4号生态瓶外罩有黑色套袋,3、4、5生态瓶中含有泥沙),并将其置于温度适宜和光照充足的实验场所。
①若比较3、4号生态瓶,则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预测实验结果:小鱼存活天数由长至短的顺序最可能是 ;分析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
31.(7分)为探究污染物在生物之间是如何转移的?规律如何?请设计并完成下面的实验:
(1)材料用具:营养液、藻类、浮游动物、瓶螺、孑孓、食蚊鱼、DDT(一种农药)和测定仪器等。
(2)实验步骤:
①取一个玻璃缸,内装一定量的营养液,在营养液中放养一定量的藻类、浮游动物、瓶螺、孑孓和食蚊鱼等;
②向营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间隔一定时间后,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一个月后,测定的结果如表(表中的DDE为DDT的代谢产物)。
农药及其代谢产物 DDT DDE
水中残留量(mg•kg-1) 0.00022 0.00026
孑孓中残留量(mg•kg-1) 1.8 5.2
瓶螺中残留量(mg•kg-1) 7.6 12.0
食蚊鱼中残留量(mg•kg-1) 18.6 29.2
(4)结果分析与结论:
①已知玻璃缸内的生物可以组成两条食物链,而瓶螺是初级消费者,那么玻璃缸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渠道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研究的是DDT在一个__________中转移的情况。
③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污染物在生物之间的转移是沿_________________进行的,其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8分)下面是果酒和果醋醋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 。
(2)冲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冲洗应特别注意不能________________,以防止菌种的流失。
(3)图2装置中的充气口在___________________时关闭,在_______________时连接充气泵,并不断向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排气口在果酒发酵时排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5)若在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并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原因是 。
33.(9分)下图为某种质粒表达载体简图,小箭头所指分别为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BamHⅠ的酶切位点,ampR为青霉素抗性基因,tc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P为启动子,T为终止子,ori为复制原点。已知目的基因的两端分别有包括EcoRⅠ、BamHⅠ在内的多种酶的酶切位点。
(1)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与质粒表达载体分别用EcoRⅠ酶切,酶切产物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后,其中由两个DNA片段之间连接形成的产物有
、 、
三种。若要从这些连接产物中分离出重组质粒,需要对这些连接产物进行 。
(2)用上述3种连接产物与无任何抗药性的原核宿主细胞进行转化实验。之后将这些宿主细胞接种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宿主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是 ;若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宿主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是 。
(3)目的基因表达时,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是 ,其合成的产物是 。
(4)在上述实验中,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表达载体在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酶切时应选用的酶是 。
34.(6分)玉米是一种主要的农作物,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科学家在玉米育种中和栽培中作了大量的研究。如下图所示,取玉米幼苗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如图A→C),发育成植株D,取D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成幼苗(如图E→F),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发育成为植株G。分析回答:
(1)从细胞分裂方式上分析,E→F过程中进行了___ 分裂。
(2)秋水仙素所起作用的原理是 。
(3)D植株和G植株中肯定是纯合子的是 。
(4)如果直接取F中的幼苗进行移栽,将会产生的后果是 。
(5)A中的组织是经过 过程产生的,这种组织中的细胞特点是
。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生物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