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j2
2015-07-06
高二下学期历史暑假作业是威廉希尔app 为您整理的最新考试资讯,请您详细阅读!
第 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内外朝制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理解这组甲骨文的含义,联系古代相关的政治制度,不难发现其关键词“王”“国”“侯”等字眼。从上述甲骨文中可看出当时已出现诸侯,封国,由此判断应是分封制。宗法制与王位继承有关,排除A;从甲骨文的信息来分析,商周时期不可能出现秦朝的郡县制、汉代的内外朝制的,可以排除CD;所以选B
2.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答案】A
考点:三省六部制。秦汉时期设丞相一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丞相位高权重;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于皇帝的目的。故选A。
3.“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答案】C
考点:西汉制度。ABD都属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或特点,不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汉武帝时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封国和高官,因此选C。
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三公九卿制中利用御史大夫监督宰相、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分散宰相权力、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把相权一分为三,通过这些分析可知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消弱相权加强君权,故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5.在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
A.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 B.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
C.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 D.军职比行政公职更重要
【答案】C
考点:雅典民主制。雅典军事官员不同于行政官员,他们较高的军事才能,他们需要面对战场多变的环境,需要在战场上有更大自主权执行职务,需要承担起保家卫国、对外殖民的重任,而这些并不是能通过抽签就能选出理想的人选的,因此雅典的军事首领不是通过抽签而是通过举手表决产生,并且只要有足够的军功,就有可能连选连任。
6.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答案】C
考点:雅典的民主制度。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公民大会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则无论其功勋威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惩罚”, 从政治家受罚的原因和柏拉图的问题可反映出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影响了民主政治的质量。故选C项。
7.《民法大全》中记载:“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下列对此规定理解不准确的是
A.此规定注意规范审讯制度
B.此规定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C.此规定注重保护奴隶制度
D.此规定包含的某些原则具有永恒价值
【答案】C
考点:古罗马法。从题干的内容上来看,并没有强调14岁以下 未成年人是属于奴隶主还是奴隶,所以第③项的理解是片面的,排除第③项,其他的几个选项都符合题干或者史实。
8.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甲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B.乙主张废除原法律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C.丙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答案】B
考点:罗马法。古罗马是奴隶制帝国,法律的制定从本质上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等级对立森严,不可能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因此选B。
9.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答案】D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代议制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者形式,A项错误;B项不能体现其核心;C项是其实质。故选D。
10.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考点:古今法制建设。根据所学知识,②主要是处理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③主要是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两者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①制度下,地方应服从中央,体现了单一制国家政治的特点,④规定中央与地方之间分权,即联邦制。
11.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答案】C
考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因此C符合题意。
12. 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政治文明历程》中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不经选举产生,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B.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C.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
D.德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责
【答案】C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A错误,首相应该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B错误,根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受最高法院和国会的制约,而不是不受任何制约;D错误,德国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故C符合题意。
13.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答案】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分析题干和选项,B、C、D都符合世界近代史的基本方针趋势,只有A项描述不准确,因为近代包括英国、日本等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并不是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答案为A。
14.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答案】 D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世纪中叶”、“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两个限制语,即可判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A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B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C项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侵略手段。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C.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答案】C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题干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注意:知识界。戊戌变法是中国知识分子由器物到制度的开始,但A项不符合题意;B项也是深入制度层次,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盲目排外,C项不符合题干观点,但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制度深入思想层次,符合题干观点,但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
1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D
考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抓住题干当中的“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并且发生的时间是20世纪。《马关条约》和三元里抗英时间不符;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时间不符;C.《辛丑条约》和黄海海战中黄海海战时间不符;《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符合要求,故此题选D项
17.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答案】B
考点:五四运动。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1919年5月,和题干中学生罢课的信息可知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五四运动的爆发,故B项正确;C项是1937年,排除;1919年,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萧条,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崩溃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故D项错误。
18.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演说。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的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
A.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统治 B.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
C.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D.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考点:十月革命。分析题干,给出的信息是二月革命后,联系史实,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再分析选项,列宁没有必要在已经推翻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后再号召“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统治”,所以A不对,答案为A。
19.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B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时需要注意时间“1920年”,在此期间AD反映内容还没有成为现实,而中国无产阶级在1919年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C。依据材料分析可知其实际上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引导中国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故选 B。
20.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
A.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爆发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答案】B
考点: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民党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则是无产阶级政党,两个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甚至对立的政党能够实现合作.“内部条件”是指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帮助;“国际局势”是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成立,推动两党第一次合作,因此应选择B项
21.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答案】C
考点:抗日斗争。此题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与对淞沪抗战作用的掌握情况。由材料中的“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可知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此次会战是失败的,不是胜利的,所以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的要求,所以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2.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阶段。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 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答案】B
考点:七届二中全会。七届二中全会是对即将到来的全国的执政做准备的,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指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故选B。
23.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时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题干中的“新中国成立时”的时间信息,可以排除A项,因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资产阶级性质宪法;《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故选B;依据教材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但是在1954年颁布的,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其意义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符题意,D项排除。
24.南方网记载,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答案】D
考点:新中国法制建设。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和程度型选择题的优化组合,材料信息复杂,题干和四个题肢关系均比较密切,需要认真辨析。题干关键词:主要。题干的中心句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故选D。
25.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分析题干,实际是要求对村民选举这一事件进行客观评价,注意这一选举是在村一级行政单位进行的,不能代表村以上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是通过这种直接选拔模式产生,排除A。农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早在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经被赋予,排除C。D项本身叙述错误,村民自治权不等于国家权力,排除D。答案为B。
26. 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两岸经济合作实现共赢
C.希望两岸实现“三通” D.两岸应该实现全面合作
【答案】B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根据材料很容易的看出,这是主张两岸合作,共同发展,故选B。ACD项材料都是无法体现。
27.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提出: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洲”的目标,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等。二战后“美国在西方联盟中霸权”的具体表现有
①组建北约 ②建立欧盟 ③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建立联合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考点:本题可用排除法。②成立于1993年,是欧洲一体化的产物;④联合国的成立是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于1945年成立
28.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各国的近现代历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C.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D.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重新崛起
【答案】D
考点:德国重新崛起。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二战结束后德国重新崛起主要是依靠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高新技术,依靠的是和平的方式崛起,而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均是和战争密切且相关的,所以,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只能是选项D。
29.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答案】B
考点: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作为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会议上达成的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这一精神与成立于冷战时期,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的不结盟运动精神是一致的。
30.“弱国无外交”这一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离我们远去。六十年的外交实践证明,正确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取得成就的关键。下列外交成就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
【答案】B
考点:该题目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成就的掌握情况。从所给四个成就可以看出,③是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明显晚于其他三个成就,应该排序为最后,由此排除C和D选项,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只是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位置排序不同,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而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
【答案】(1)推翻满清,实行共和。
(2)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废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推翻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考点:辛亥革命。(1)分析材料二中由偶像到抛到粪缸里说明中国 人对皇帝看法的变化。(2)要注意紧扣材料,并结合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历史功绩来回答。(3)要注意从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这一角度去分析、归纳。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考点:明治维新。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1)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可以概括。(2)“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3)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
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4分)
【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得分。)思想家:卢梭。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点: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1)通过材料中“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等信息可以归纳概括作答。这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是相、吻合的。(2)可以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及确保共和政体的角度回答。
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 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 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5分)
(2) 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答案】
(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根据材料信息“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可知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2)结合史实,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造宋教仁案,镇压孙中山等人发动的“二次革命”,践踏民主,实行独裁,甚至复辟帝制,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这篇高二下学期历史暑假作业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历史暑假作业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