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28
18.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19.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20.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②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
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
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日:“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宋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 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回答:
①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
22.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三.问答题
23.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C 5.B 6.B 7.D 8.B 9.A 10。C
11.D 12. B 13.B 14.D 15.D 16.A 17.A 18.B 19.A 20。A
二、非选择题
21.三人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认为青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
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青苗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有利,不利于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
22.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23. 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
目的: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作用:前者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后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成功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
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历史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