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江苏省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题练习(文)

编辑:

2013-11-21

14.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 ,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分 )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 )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

1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4分)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2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4分)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3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武官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先后考察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通过考察,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 明治时期,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破历来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分别是指明治维新哪两项重大举措?具体内容是什么?(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是如何实现“脱亚入欧”的?(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实质是什么?(2分)

高二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1. B2.B3.C4.B5.D6.B7.D8.A9.D10.B

11.答案(1)特点:体现了“中庸”色彩;革命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4分)

(2)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2分)

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2分)

(3)评价:a.积极性:梭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b.局限性: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6分)

12.答案:⑴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4分)

⑵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3分)

⑶倾邻国而雄诸侯。(2分)

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分)

13.答案:(1)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4分)

(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2分)

(4)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14.答案:(1)冗官。(2分)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2分)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2分)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6分)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3分)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3分)

15.答案(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 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4分)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分)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4分)

(3)不符合实际。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3分)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2分)

【总结】高二历史期中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小编的整理有帮助到大家吗?如果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有关学习的内容,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武威五中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桂林十八中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