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题

编辑:sx_xingt

2013-03-21

【摘要】鉴于大家对威廉希尔app 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题”,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选择题(满分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在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是针对( )

A.雅典自由民 B.雅典平民 C.雅典执政官 D.雅典贵族

2、梭伦在改革后成为雅典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

①改革未消除平民和贵族的根本矛盾 ②贵族改革中利益受损比较多 ③下层平民广泛参政议政的愿望未能充分实现 ④城邦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的出现

A.①② B. 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这种现象得到较大改观首先可能出现在( )

A.梭伦改革后 B.克里斯梯尼改革后 C.伯利克里改革后 D.梭伦改革前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设立陪审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这段史料可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④商鞅变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上引言论应该是( )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9、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叛乱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10、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由于社会制度先进和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民族融合的主流,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又被叫做“汉化”。但在此“汉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对汉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饮食方面 ②服饰方面 ③经济领域 ④军事方面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14、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15、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

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6、 右图是北宋郑侠所绘的《流民图》,史书载“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并将这种惨状归罪于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的新法中客观上加重了百姓负担的是(  )

A.整顿太学,改科举

B.方田均税,兴水利

C.征免役钱,作保甲

D.行市易法,规范市场

1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保甲法

18、1517年,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教皇要求他“撤回错误观点”,否则将被教会开除。但路德认为《圣经》中的话比教皇更重要,这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

A.人人都有阅读《圣经》和解释《圣经》的权力 B.对基督徒来说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福音

C. 简化宗教仪式,铲除教士与俗人之间的隔阂 D. 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教会从属于国家

19、“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 ( )

A.指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B.指被教皇免罪

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 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

20、有位传教者到了中国,他先剃去头发,穿上僧服,后来又脱去僧服,换上儒服。他把所传的宗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和儒”、“超儒”。为求与中国结合,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许信徒祭拜祖先。与以上传教活动特征相符的教派应该是( )

A.印度佛教徒 B.伊斯兰教徒 C.耶酥会士 D.太平道道士

21、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应是下列哪两人的对话( )

A.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B.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

22、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3、下列有关克里米亚战争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性 ②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 ④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24、造成俄、日与英、法改革和革命后不同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B.资产阶级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C.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 D.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

25、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无偿获得土地

C.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D.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26、1861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主要依据是( )

A.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的 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C.改革是进步文学家推动的 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7、现代化指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分为“原生型”和“传导型”,下列 各国中,属于“传导型”现代化国家的是(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28、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导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多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倒幕力量得到天皇的支持 B.废藩置县,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掌握政权,大力推行改革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29、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B.“废藩置县”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30、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31、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

①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 ②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宣传自由平等           ④反对对外扩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近代一位日本官员说:“这就像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乘客进来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据此可知,这位官员主张( )

A.大力发展交通 B.努力发展经济 C.学习欧美文化 D.进行对外扩张

33、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

B.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封建文化的冲击

C.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D.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34、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

C.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35、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36、19世纪以来,外国报纸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 “西学”,自办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当时这些报刊其基本内容应是( )

A.宣传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思想 B.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

C.宣传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D.宣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37、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谊。”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38、19世纪末顽固派在《请毁新学伪经考片》中说:“(康有为)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学。”这是因为《新学伪经考》一书( )

A.否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 B.批评了封建的伦理道德

C.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D.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39、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提供学习西方的人文职业教育 ④主张仿效西方国家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0、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第II卷 非选择题(满分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满分40分)

材料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的诗歌•之二》

材料三 梭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一个“四百人会议”,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以当选。“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1) 从材料一中我们可知梭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的欠债为奴的雅典人,你会支持改革吗?(1分)请说出你的理由。(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1分)并简要评价梭伦改革。(2分)

(3)谈到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有人说“四百人会议”相当于美国的国会,你同意吗?(1分)请阐述你的理由。(2分)

42、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分)改革的成效如何?(2分)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2分)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1分)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

43、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局势这样预测:“自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材料二

①右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 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停滞不前”?(2分)俄国是怎样改变这一局面的?(2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2分)你认为上述三种描述哪一种描述较为客观并简述其理由。(2分)

44、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材料一 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1)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入欧”的主要理由(1分)及其消极影响。(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3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3分)

(4)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2分)

跃华学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题1.5分,满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A A C B A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B D A C C A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A C A D A C A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D B C C D B D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满分共40分)

(3)不同意。(1分)美国国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掌握立法大权;而“四百人会议”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准备和审议公民大会的议案。(2分)

【思路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判断改革内容。理由实际就是回答梭伦推行的这项措施的意义。第(2)问要注意分析材料,调动相关知识回答。注意评价梭伦改革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第(3)问要在明确“四百人会议”和美国国会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地主、大官僚等势力;(2分)方田均税法、募役法。(1分)

(4)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上任意答出2点即可得2分)

【思路分析】第一问根据所学很好回答。第二问两次改革一个属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个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三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属于难度较低的题。第四问回答启示时候要紧扣当前的实际来回答。

43、满分共8分

(1)理解:农奴制盛行,工业发展落后。(2分)改变: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2分)

44、满分共11分

(1)理由:亚洲野蛮落后,欧洲文明先进。(1分)消极影响:日本不断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侵略。(2分,答侵略朝鲜、发动侵华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亦可得分)

(2)理由:日本文字、政俗,与中国相似;(2分)日本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1分)

(3)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1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西方思想的传入(1分)

(4)看待:有利于争取光绪帝对维新变法的支持;扩大维新运动的影响;为救亡图强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赞扬;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不发动广大群众,维新变法不会成功。(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威廉希尔app 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题”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