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

编辑:

2012-08-03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很踊跃。诸如:打击了守旧势力;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再次证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上面;商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掌握;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有问题还得绕着走。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改革面对的旧势力,包括社会上层的既得利益群体,和民众的习惯势力,因此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故事(细节)6:变法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全国划分为31个县,县令为一县之长,配副手县丞、县尉等,所有官吏均由国君直接任免,采取俸禄制,官吏按职位高低领取薪俸。俸禄,又叫薪俸、薪金、薪水,现在叫工资。当时薪俸主要是粮食。官吏的政绩突出还可以得到国君的额外赏赐。如此,秦国建立起以国君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问题9:想想看,国君与官吏实质上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采取县制就能够建立起以国君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问估计学生能够想到主仆关系、雇佣关系。第二问不知学生的反应如何。“以吏治国”是法家思想的核心。法令靠官吏贯彻,百姓靠官吏治理,官僚制度是“家天下”的保证。商周以来的官吏是世袭贵族,“世卿世禄制”就是贵族世世代代当官掌权,有封地享用。以领俸官吏取代世袭贵族,官吏根据才能功绩任免,使当官成为一种职业,官吏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丢了官职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各级官吏就能积极为君主效力,中央集权就有了保证。教材上说,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指的就是以官僚制度取代世袭贵族,县制是体制,靠官僚保证中央的集权。

那么,官吏怎样统治百姓呢?

故事(细节)7:商鞅在秦国全境建立社会基层组织,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监督,对不告发犯罪的、隐藏罪犯的人要腰斩。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建立户籍,隐瞒户口,逃避赋税,严惩不贷。基层官吏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管理居民,按户按人口征收赋税。

问题10:想一想,严密的户籍制度与富国强兵是什么关系?

通过户籍和连坐、告奸,农民被纳入政府紧密控制之下;户籍制度是赋役的征收依据;赋税是强兵的保证;赋税也是支付官吏薪俸的保证。发展生产所获得的财富就这样使秦国强大起来了。官僚制度和户籍制度应该说是一个很精密的设计。它的实行使秦国强大起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那么统一后推广到全国效果如何呢?课本上说“商鞅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不难理解吧?留一个问题,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扩大视野,看看古代世界上哪个国家建立了官僚制度和户籍制度。

新法推行10年,秦国实力大增,迁都咸阳。商鞅用计打败了魏国,将秦国疆域向东扩展到现在的河南省西部。当初不用商鞅的魏惠王懊悔不已。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继位的就是那个太子,商鞅的麻烦来了。在此之前,就有人提醒过他。

故事8: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你外出时,随从的车有十几辆,车上都是训练有素的卫士,没有这些防卫措施,你就不敢出来,说明你的处境十分危险,你为什么还不急流勇退?退隐山林或许可以求得平安。”商鞅知道他反对变法,没有理会。

问题11:计算一下,从变法开始的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38年,已经是多少年了?对,18年。改革的成效已经十分显着了,为什么还有人持反对态度?

商鞅出行戒备森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改革的阻力和艰难,18年了,商鞅的处境仍然很危险。那么,变法主要触及了哪些人的利益?贵族。上述谈话5个月后,孝公去世,那个被商鞅挖去鼻子的太子的老师,纠合一帮人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故事9:商鞅闻讯出逃,到边关一客栈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要判罪,拒绝商鞅人住。商鞅到魏国,魏国记恨他,拒绝接纳。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自己的封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秦惠文王还下令车裂尸体、诛灭商鞅的家族老小。

问题12:商鞅死得很惨啊,即使那个店主让他住下,也保不住他的性命。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是为什么?

读教材:新制度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教师发挥:我们现在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还会走回头路吗?不可能了。古今同理。

尾声:

细节10:千百年来,人们对商鞅及其变法褒贬不一。司马迁说商鞅“是个天性刻薄的人”,“刻薄”意思就是不近人情。司马光却说商鞅实现了“乡邑大治”,即城乡的秩序井然。王安石在《商鞅》一诗中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教材的“学思之窗”还提供了一些人的看法,课后不妨看看。留下问题:

问题13:结合古人的看法,谈谈你对商鞅的认识。他的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哪些启示。

二、设计原则

1.突出重点。变法的内容还有改变民风、制定秦律,但主要是政治制度和经济措施,因此,通过故事和细节,要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

2.培养兴趣。应试教育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而本课通过故事,使学生一步步走近商鞅,理解什么叫改革。通过这些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体会历史的滋味,轻松学习。

3.有根有据。本课所选故事取材于《史记·商君列传》,但是,学术界对司马迁的记述早有分析,比如关于商鞅之死,《战国策》记载简略,司马迁发挥的可能性较大。教学中如果提出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立木赏金的故事则可利用,学生既容易理解,也有史料根据。

4.适当深入。在私有概念问题上的深入,虽然比较复杂,但只是置疑。学生只要理解置疑有几分道理,就是成功。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中学教学的目的。提出官僚制度,有教材根据,也接近学生的经验。估计他们能够理解。户籍制度是教材提出来的,深入有据。

5.结合考试。任何教学设计都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本课需要记忆的时间通过故事,应该说得到了强化。变法的重点内容也充分展现。变法的意义也是通过故事得出来的。这些都是目前笔试范围。理解性的问题较之一般教学要更深入。

6.留下余韵。官僚制度和户籍制度是不是中国古代的特点,不必结论,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因为中学世界史没讲那么细,所以教师要讲,势必占用很多时间。最后一个问题作为本课的结尾,留下空间,观察教学效果。评价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结论上。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说明教学基本成功;反之,要总结教训。

三、预期效果

以故事、材料、问题为主的教学,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并不矛盾。故事和细节则由教师讲述,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是促使教师阅读、研究,能够让教师体验如何用教材教。人教版选修l这一单元的编排和叙述,有很多独到之处,可以充分利用。以故事、材料、问题为主的教学思路,并不排除教材,而且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合理的部分。这样,学生再阅读教材,可能会真正读懂。

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

1.对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2.了解商鞅变法历史记录的基本来源,感知文本历史的产生。

3.认识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历史影响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