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jh
2014-09-01
高中高二地理暑假作业习题同步练习
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暑假作业习题同步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练习。并祝各位同学在暑假中过的快乐!!!。
(2010·四川绵阳4月)下面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的、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图④中大陆东岸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荒漠 D.常绿阔叶林
2.导致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分布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3.与图④自然环境特征最吻合的是( )
A.非洲大陆南端 B.南美大陆南端
C.澳大利亚大陆 D.欧洲西部
解析:本题组命题背景新颖,富有探究精神,能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是一组典型的能力型试题。图中信息“沿45°纬线、山脉宽约400千米,”以及现在山脉海拔约4000米,可判断最可能是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受西风影响而西岸降水多、东岸处于背风坡而降水少,出现荒漠化景观。
答案:1.C 2.B 3.B
(2010·福建莆田高三模拟)读下图,完成4~6题。
4.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图中所示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点。
答案:A
5.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解析:题目要求找出人类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关系。
答案:B
6.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解析:题目要求找出不正确的。江淮平原是我国的湿润地区,可将旱地改造成水田,不会产生盐碱化现象。盐碱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答案:D
(2010·北京海淀3月)a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b图是将来自然带的可能分布状况,据有关知识回答7~8题。
7.据a图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美大陆
8.a图反映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此图中有针叶林、苔原植被,据此可判断a图所示地区不在南半球,南半球没有这两种植被,而非洲大陆的赤道以北地区由于纬度较低也没有这两种植被。a图中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7.A 8.A
(2009·北京文综)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下图,回答9~10题。
9.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解析:本题考查山地年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及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
答案:C
10.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综合以上分析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答案:B
(2009·山东文综)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据图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所以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故选A。
答案:A
1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解析: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如此变迁有人为原因在内,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故选D。
答案:D
(2009·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下图),回答13~14题。
13.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解析: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故选D。
答案:D
1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解析: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A
(2010·常州12月)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风能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读陆地与海上风速统计图,完成15~16题。
15.据图判断,为了有效利用风能发电,应使安装发电装置的风塔高度( )
A.海洋上高于陆地 B.陆地上高于海洋
C.海洋上和陆地上相同 D.据图无法判断
解析:读图知B项正确。
答案:B
16.有关海上和陆地风速叙述正确的是( )
A.风速差距由地(海)面向高空增大
B.风速差距由地(海)面向高空减小
C.陆地风速较小是地物阻力造成的
D.海上风速较大是海浪的推波助澜作用
解析:陆地风速较小是地物阻力造成的。
答案:C
(2010·保定10月)下图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解析:气旋为气流辐合系统,反气旋为气流辐散系统,结合风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原理较易判定A项正确。M点吹东南风,说明该天气系统为气旋,又该点风向右偏,故该系统为北半球气旋,故A对。
答案:A
18.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由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可大体判定该系统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热带气旋,联系教材台风中心移动路径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2010·张家口调研)国际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达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黄河流域为55%,内陆河流域为52.5%。据此回答19~20题。
19.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灌溉农业发达 D.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高
20.下列现象与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不相关的是( )
A.河流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B.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
C.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出现断流预警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一般的,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严重缺乏,所以较少的水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而植被的破坏与水资源开发不相关。
答案:19.B 20.D
(2010·石家庄质检)读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回答21~23题。
21.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读图可知,就多年平均气温而言,①比③高;就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②的降水量大于④。比较北京与张家口可知,北京的纬度比张家口低,所以多年平均气温高;北京比张家口靠近海洋,所以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张家口大。故表示北京气候的是①和②。
答案:A
22.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
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
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
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解析: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上升,降水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答案:D
23.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
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
解析:气温呈波动上升,降水呈波动减少,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因为气温上升,蒸发量就会增多,加上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答案:A
(2010·成都石室中学)下图表示的是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矿物能源占全国总储量的比例。读图回答24~25题。
24.A、B、C代表的矿物能源分别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 B.煤、天然气和石油
C.天然气、石油和煤 D.石油、天然气和煤
解析:四川是我国四大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区域之一,所以可判断A表示天然气;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则可判断C是煤;则B是石油。
答案:C
25.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山西、黑龙江、新疆 B.黑龙江、山西、新疆
C.黑龙江、新疆、山西 D.新疆、山西、黑龙江
解析:黑龙江有著名的大庆油田,石油资源丰富;山西煤炭储量最丰富,所以③是山西。
答案: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2010·黑龙江适应性考试)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A半岛的地势变化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1月份0℃等温线在B处发生较大弯曲的原因是什么?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试推测该等温线弯曲的程度会发生怎样变化,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A半岛山地雪线随坡向和纬度的分布特点,并分别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地势特点。第(2)题,冰川融化后,冷海水向南流,使半岛附近海域温度降低。第(3)题,考查影响雪线的因素:纬度和坡向(迎风坡、背风坡)。
答案:(1)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 (2)北大西洋暖流增温作用。弯曲程度减弱。极地冰川融化加强北冰洋海水流出,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从而降低此地温度。 (3)随坡向:西坡雪线低,东坡雪线高。原因:西坡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随纬度:纬度越高,雪线越低。原因: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融化量少。
27.(13分)(2009·北京崇文质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地表沉积物质组成的分布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黄土高原与黄土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中C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黄土高原的成因为风力沉积作用,西北风所携带的物质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地形区是内蒙古高原。
答案:(1)组成地表沉积物质的粒径(大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 (2)风力沉积和流水侵蚀。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和日温差大,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地形:内蒙古高原,地表平坦;河流:多内流河,有结冰期,流量小;植被:以草原为主。
28.(12分)(2010·山西综合测试)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2009年12月7日(北京时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此次峰会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其中我国政府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最终国际社会认同这一观点。
(1)图示地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前景广阔,说明甲地风能密度较大的原因,并简要评价乙地开发太阳能资源的不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观测资料表明,天山的冰川在不断消退。简述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说明该现象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距冬季风源地近,且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强。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较差,经济落后,不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第(2)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雪线不断后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很大不良影响。
答案:(1)原因:该地地势高,地形平坦开阔;离冬季风源地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不利条件: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 (2)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对农业生产:农作物缺水减产,易导致病虫害爆发而使农业受害面积加大等。 对生态环境:蒸发加剧,后备水资源不足;植被不断减少;荒漠化程度加剧等。
29.(13分)(2010·浙江温州五校联考)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依据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地势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牵一发”指的是其动力来源。第(3)题,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应从各要素的变化分别叙述。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以上就是高二地理暑假作业习题同步练习,更多精彩请进入高中频道。
标签:高二地理暑假作业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